独家访谈|贝聿铭夫妇的“艺术朋友圈”值多少钱?
2019-11-18 15:53 羊城派 原创
作为艺术收藏家的贝聿铭,你认识吗?名人的收藏“朋友圈”,背后价值几许?羊城派记者独家访谈

文/羊城派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秦仲维
图/佳士得供图(另署名外)

【热点】贝聿铭私藏释出 “名人私藏”背后门道如何看?

作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世人皆知。而作为艺术收藏家的贝聿铭,你又了解多少?

贝聿铭是传承了十五代的苏州望族贝氏后人,苏州狮子林就是贝氏宅院。贝聿铭的一生,与多位艺术名家多年交好。他曼哈顿的家中,放满了尚·杜布菲、巴内特·纽曼、亨利·摩尔和赵无极等人的作品。

2019年5月16日,102岁的贝聿铭逝世。

4个月之后,贝聿铭与妻子卢爱玲的艺术收藏,将在今年11月及12月,通过佳士得在纽约、香港和巴黎进行拍卖。

贝聿铭夫妇

拍品包括二人收藏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亚洲二十世纪艺术、中国书画及紫砂文房等丰富门类,巴内特·纽曼、赵无极、吴冠中、尚·杜布菲、亨利·摩尔以及李可染、张大千等艺术巨匠之作,都在名单之中。

整批珍藏总估价预计超过 2500 万美元。其中将于11 月下旬在佳士得香港上拍的部分精品,日前来到广州进行预展,吸引了华南地区众多藏家前往观摩,成为一时热话。

11月14日,最新一则来自拍卖行一线的消息,由贝聿铭收藏的巴内特·纽曼(Barnett Newman)《无题4,1950》,估价8百万美元,最终在纽约拍出超过1千万美元(10,490,000美元)。展现出名人收藏释出的溢价可能性。

11月14日溢价拍出的贝聿铭收藏的巴内特·纽曼《无题4,1950》

一直以来,名人私藏的释出,总是能得到比普通藏品更高的关注度,更好的成交结果,获得“白手套”(专场拍卖成交率100%)的更高可能性。

例如权威国际亚洲艺术古董商兼收藏家安思远去世后,2015年纽约佳士得举行的“安思远珍藏”系列拍卖,轰动业界,为期五天的六场线下拍卖会,皆斩获“白手套”,以总成交额高达131,660,188美元(约合人民币8.16亿元)圆满结束。

即便非收藏界名人,特定的名人效应也会呈现高溢价。名人效应的“溢价”,会呈现在各个不同的门类上。例如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2011年的“伊丽莎白·泰勒珍藏:传奇珠宝”专场中,也斩获“白手套”,且目前还保持着珠宝私人珍藏拍卖成交第一名的成绩。

其中一枚宝格丽设计的祖母绿及钻石吊坠兼胸针,泰勒在1964年的婚礼上佩戴过,在此场拍卖中以6,130,500美元成交,至今保持着单颗祖母绿珠宝的最高成交价纪录。

至今保持纪录的伊丽莎白·泰勒的祖母绿钻饰胸针

名人私藏释出,引发关注是正常现象。毕竟名人效应与专业背书,相当于对藏品的流传有序、质量整齐有一定的保证。但作为普通藏家,如何从新闻热点中,找到名人收藏中的价值所在?如何从名人私藏中学习借鉴,丰富自己的收藏体系呢?如何让名人的朋友圈与审美观,为你的收藏把关?

羊城派记者就此专访了业界专家,从学界理论与市场角度,为你分析,如何从围观新闻热点看热闹之余,看出门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对话】

受访嘉宾1 季涛↓

理学硕士,留英学者,观察研究艺术品市场二十多年。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拍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拍卖术语标准化起草小组组长。曾参与编写《中国收藏20年》、《中国收藏年鉴》、《中国拍卖二十年》等书籍。

受访嘉宾2 石俊生(Jonathan Stone)↓

佳士得亚洲艺术主席

受访嘉宾3 庄俊↓

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专家

【解读】专业围观 贝聿铭夫妇的“艺术朋友圈”

作为建筑师的贝聿铭世人皆知,而作为艺术收藏家的贝聿铭,你又了解多少?如何从贝聿铭夫妇的收藏中,看出他们的收藏门道,为自己的收藏体系借鉴把关?

羊城派:作为一位建筑大师和收藏家,贝聿铭夫妇的艺术收藏,最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是什么?

石俊生:1960年代,贝聿铭夫妇已经与多位欧美现代艺术大师成为好友。他们不仅大力支持赵无极等中国艺术家,并开始收集艺术品,用以点缀他们的家。收藏是他们私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些藏品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们与20世纪顶尖艺术家们之间所发生过的对话,以及贝聿铭在当代建筑中的审美眼光。

贝聿铭的藏品气质都是简约、宁静而优雅的,这些藏品也和他的建筑设计思想一脉相承。可以说,这批艺术珍藏,既反映了贝聿铭夫妇和艺术家好友对于融合东西美学传统之间的共同信念,也一定程度反映了贝聿铭思考建筑语言的路径。

赵无极重要作品《27.3.70》

羊城派:名人私藏的释出,往往会引发公众关注,成为一时热话。此次贝聿铭夫妇私藏中,能否从中看出贝聿铭的艺术朋友圈,以及他们的艺术交流和互相影响?例如赵无极在贝聿铭的建议下,进行创作方向的新尝试。这些艺术交流探索,对藏品的价值有多大影响?

庄俊:我们看整批藏品,从他收藏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及战后艺术,每一件作品都是有个人审美情趣在的。而且能体现出他与赵无极之间的艺术交流,他也对赵无极提出过影响性的艺术建议。例如赵无极在1951年到1952年画的一张小画,是贝聿铭在50年代初期认识赵无极之后,直接向赵无极购买的。

在这个作品中,赵无极所画的鸟的造型,与我们上古的红山文化玉器,或是一些陶罐上的图案有关联。同样这个作品颜色也非常淡雅,这张画其实画得非常厚,四周油料都是凸出来的,但赵无极用了非常厚的颜料,画了一个非常透的感觉,他在1950年代初做这个探索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他那批作品出来之后,很多法国的评论家都注意到,有一个东方人,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画一些抽象概念。

贝聿铭也是在1952年看他这批作品之后,认为非常优秀,然后跟赵无极建议说:“你应该多看一些建筑,应该再往前发展”。我们在赵无极的《旧城重光》中,也能看到这一建议的影响。

赵无极《旧城重光》

羊城派:如今收藏市场上的“标杆”“巨头”赵无极,与贝聿铭相识于巴黎,成为多年好友。作为艺术家与好友的贝聿铭,他收藏的赵无极作品有何特点?

石俊生:贝聿铭与赵无极两人私交甚笃,1952年赵无极在巴黎结识贝氏伉俪,自此他们成为毕生挚友。他们有着共同理念,希望能够弥合东西美学传统之间的鸿沟。贝氏夫妇收藏的这两件赵无极,是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也与贝聿铭本人的审美偏好紧密相关。

《27.3.70》更加抽象,艺术家更重拾在祖国所学的水墨技法,利用明暗,正负反差形造富戏剧性的画面。而《14.06.50》是赵无极刚到欧洲的早期作品,当时他深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以及保罗·克利作品的影响,以利落明确的笔触,同时融合了抽象及具象,以严谨的画风描绘了优雅的雀鸟和植物,作品呈现了这一时期赵氏作品中线条的重要性。

庄俊:贝聿铭收藏的赵无极,看起来并不是大家最为印象深刻的那些颜色,我觉得恰恰是贝聿铭的个人收藏趣味。最典型的比如他挑赵无极这幅创作于1970年3月份、近两米的大画《27.3.70》,他是以东方审美的概念来收藏的。

赵无极在整个1960年代,作品颜色非常丰富,都是大红大蓝大黄这些非常重的颜色,这是赵无极在1957年后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

到了1960年代晚期开始有了改变。由于需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当时赵无极内心压抑,加上1970年代后赵无极也进入不惑之年,所以在色彩上开始慢慢放弃1960年代初期那种非常重的色彩,而体现出中国水墨画传统影响。所以你看这张作品就特别典型,色彩基本上用黑色褐色白色为主的,意境很像我们中国的传统书画,像宋画一样宁静致远,非常幽深,有海天一色的那种感觉。

同时在1969年有一个世界性重要事件,就是阿波罗13号登月,人类也第一次拍到了拍到了月球和地球的一些照片。当时这些照片对很多艺术家都产生很多影响。赵无极这张1970年的作品也是有一些考证,认为是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下,用黑白两色来看宇宙的这种壮观。我们可以看到这张作品基本上应该是继承了赵无极70年代尤其70年代初期大成的一幅作品,但贝聿铭的收藏是有自己的审美考虑的。

【剖析】名人私藏,真正的值钱之处在哪里?

各种名人私藏,为何值钱?真正的值钱之处在哪里?除了藏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名人收藏者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品质背书,对后续收藏者来说,有多重要?名人的收藏体系,能否成为后续藏家的借鉴?

羊城派:贝聿铭夫妇都是数代世家,留学海外,中西学养丰富。可否从贝氏夫妇收藏中,看出他们的艺术收藏喜好和收藏体系?这样的收藏体系与偏好,对于当代藏家,有何可供借鉴之处?

季涛:贝聿铭是建筑大师,他的收藏肯定与他的审美情趣,与他建筑设计的美学观点相一致,这是可供借鉴之处。贝聿铭夫妇是觉得这件收藏品挂在自己家里,能带来美的享受,其实当时很多收藏家是本着这个理念来收藏的,而我也特别赞同这种收藏方式。

你在买的时候,就要知道你是否愿意把它挂在家里。如果只是因为这件东西能够投资、赚钱,你根本就不想看到它,只是把它放在仓库里等待升值,那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收藏方式。

贝聿铭卢爱玲夫妇在曼哈顿的家中,摆放着艺术大师之作 林清清 摄

庄俊:我们看这批收藏,都反映了贝聿铭的个人审美和收藏趣味。他收藏赵无极,并不是要收藏非常壮烈或者激情的,而是以东方审美的概念来收藏的。比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透”,或者一种内心澎湃却用最少颜色去来表现的概念。同样的,他对“留法三剑客中”吴冠中的收藏也类似。

这幅《海滨》是吴冠中1976年的作品,色彩也是非常淡雅,但画中每一个笔触都是非常抽象的。如果我们凑近了看,每一棵树,包括像海滩上的岩石的画法,以及后面帆船的画法,将无数个抽象的点去组成一幅具象作品,这也是非常难的。所以很有意思,贝聿铭收藏的不同大师的作品,色调都是出自东方的美学情趣,但是所用表现手法,各不相同。可见,贝聿铭的收藏是融合了他自己的美学观与艺术观的。

羊城派:从最近的热点看名人私藏释出的整体状况,你认为,名人私藏最值得关注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季涛: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艺术品本身在艺术史、美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名人释出藏品一直很受关注,这就像名人用品也会受关注一样,这很正常。对于市场来说,首先是名人效应的附加值,无论哪个门类的名人,都会有自己的“粉丝”,这部分就是名人价值的附加值。对于收藏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来源的背书问题。如果这位名人与艺术家关系紧密,互相有很多交往的印证,那么相当于流传有序,品质也比较有保证。

但必须提醒的是,在确定一件藏品的收藏价值时,最容易受公众关注的名人品味和个人兴趣爱好,我认为应该是相对次要的。艺术品本身的好坏,在艺术史、美术史上的价值与地位,才应该是收藏时应该主要衡量的价值。如果不是成体系的大收藏家,一般的名人收藏,往往会呈现更多的被动性和个人偏好,但这些个人趣味,与后续藏家的收藏体系是否符合?是入藏时要考虑的问题。

李可染(左)与张大千(右)赠贝聿铭生日之作 林清清 摄

【市场】 名人私藏,如何为藏家入手把关?

名人私藏展现出的“朋友圈”、审美观、收藏观,如何为你的收藏把关?名人“背书”的溢价有多少?名人私藏释出的市场号召力、行情特点,以及收藏有何需要注意?

贝聿铭所藏马蒂斯,11月13日拍出的30万美元

羊城派:有故事,有话题,有知名度,名人私藏专场与一般的主题专场相比,在市场号召力上,会否有明显的优势?市场反应有何特点?

季涛:与一般藏品相比,名家的收藏,往往更受欢迎,成交率更好,这很常见。流传有序,名家背书,这些都是原因。尤其若本身是收藏界名人,像王世襄、安思远这种大收藏家就不用提了,每次释出都会引发收藏界轰动。像天民楼藏瓷,在今年3月的嘉德四季迎春拍卖会上拍,虽是小拍,但也反应热烈,斩获白手套,大多高溢价成交。

还有一种行话里叫“上款专场”的情况,由于赠予某位名人时落了上款,这相当于是来源可靠的一个证据,会受到欢迎。而且往往这样的名人家族,后人可能只是在整理老人资料时,交给专业人士批量处理,并不见得对钱特别在意,这种情况下可能底价设置也比较低,所以拍卖场上的情形,也会比较火爆。

但是在评估这类藏品的艺术价值时,就要更冷静。艺术家与名人之间交往的故事,大家会津津乐道,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这种交流,有没有对艺术史、美术史,或是对这位艺术家创作,起决定性影响力的价值。

就像名人信札,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热,不是只因为名人间来往,而是要看这封信里写的内容,有没有文献价值历史意义,这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羊城派:对于名人私藏释出,买家入手有何要注意之处?

季涛:一般来说,首先是考察名人私藏的来源,是否足够可靠。其次,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这件名人私藏与你的收藏体系是否一致,是否能够补缺品种,理性入手。还有一个小问题,对于名人收藏的释出,他的公众知名度、美誉度,都要考虑在内。

技术层面,对买家来说,名家释出专场并不一定要全部成批收藏。因为每个收藏家应该有自己的体系,最好是各取所需,否则别人一件也抢不到,有可能要“疯掉”。拍卖场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偶然性,作为买家,如果被别人知道了自己某种志在必得的竞拍意向,很可能反而要付出过高的代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
本期主持 | Charl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