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个月内三家书店撤场!实体书店未来走向何方?
2019-10-17 15:33 羊城派 原创
羊城派专访业内大咖,谈谈读书和文化消费

文、图/羊城派记者 林清清(除署名外)

【文化观察】

10年前后,书店存亡又被热议

10年前,2009年第一届“广州书墟”上,人们在悲观地讨论一种说法:“九年之后,纸质读物将从主流消失”。

10年后,2019年7-10月,这个暑假档+开学季的传统书店旺季中,三家颇有名气的书店接连撤场,又引发众人关注

这10年间,广州的书店业界似乎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迎来了一个蓬勃的“小春天”。复合形态书店,似乎成为一种文化消费潮流。而广州新开张的大中型商厦,也开始将书店的作为一种“商场标配”,甚至成为“新零售”的尝试。到底广州的实体书店,当下生态是否健康?未来走向有何可能性?羊城派记者采访了几位关键业内人士。

【新闻直击】

旺季三月内三书店撤场!是个别情况还是市场信号?

10月9日,开业三年的联合书店高德置地店,突然结业,消息被城中人热议。10月15日,羊城派记者现场探访,在锁闭的铁闸内,场内图书已经被尽数撤走,书架座椅等也已经被拆除得所剩无几。不时有行人走过,拍照留念。

联合书店撤场

在今年7月至10月这个暑假档+与开学季的书店传统旺季中,这已经是第三家有影响力的书店撤场

联合书店高德置地曾经人流旺盛

7月29日,三乐文创书店暂停营业。这个2017年4月14日开业,以少有的3000㎡的超大体量独栋书店,曾经是城中文艺青年、社区家庭的周末打卡地。

三乐文创书店

9月16日,广州的首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旗下连锁的1200天河店撤场,1200中信店将通宵营业的时间改为10:00-22:00。由此,全广州3间24小时不打烊书店,仅存一家体育东旗舰店

撤场前的1200天河店

短时间内扎堆的“书店撤场”“业态调整”,是个别现象还是市场趋势信号?

【与书店对话】

李伟斌:书店不断开开关关,才是正常的

李伟斌:跨领域设计师,BENSHOP主理人,“刱chuàng”民艺设计图书馆主理人,曾任保利三乐文创书屋运营顾问、歌莉娅225总设计师及运营管理顾问(受访者供图)

羊城派:三乐文创书店关张的原因为何?你当初在规划时也有亲子活动空间,现在整体改为教育培训机构,这是否市场选择的结果?

李伟斌:三乐文创书店运营了2年半,我作为运营顾问的合同,是今年6月底到期。这两年我认为它的存在产生了影响力。

当初的规划中,亲子类交流空间也是与阅读相关的。因为三乐书店的体量空间较大,所以规划中需要有比较多的内容,但这样运营起来比较庞杂。合同到期后,地产商交给了旗下一个教育机构,整体转型为更专业的早教培训类运营。

羊城派:最近接连三家书店撤场,你觉得这是个别状况还是反映出市场趋势?

李伟斌: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里,书店不断开开关关,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化结果,是健康的发展模式

独立书店对城市的文化氛围有推动作用,但说到持久性,你难以保证任何商业形态一成不变才叫好。城市自身也在变化,曾经是商业旺区,可能几年后整个商圈性质也会转变。

正如BENSHOP前后都开了6家,光是在建设六马路上,就搬了三次家。所以关店或搬家的原因,可能每次都是很具体的。我认为,要分析市场趋势的信号,应该看当下存在的书店和即将出现的书店,而不是看关了几家

10年前,我们举办了第一届广州书墟,讨论“九年之后”实体阅读是否会消失,当时大家对实体书店的前景是悲观的。而现在,却出现了更多书店,且各有不同模式。比如现在浙江陈家铺的一个山村里,开了一家“先锋书店”,体量不小,也很有想法,这些都很有标杆性意义。

羊城派:你现在主理的“刱”,既是民艺设计的主题图书馆,也是海珠区图书馆分馆,这是否你对阅读空间模式的一个新实验新尝试?

李伟斌:没错。我始终认为,阅读是关键。图书馆与书店的系统和模式很不同,它有更多公共资源需要整合,也要有更多服务性。比如书籍在全市图书馆系统通借通还,你要如何保证自己这个图书馆的特点与调性?我会亲自挑选一些设计类书籍,这个区域不属于通借通还,仅供在此阅读。这些就是运营时需要沟通或说创新的部分。

羊城派:近两年广州书店的生态尚算热闹,新开的大型商场都会有书店的设置,你是否觉得,书店已成为新型商场的“标配”?若要成为“商场标配”,书店需要什么必要条件?

李伟斌:一个商业空间,总是需要填入各种功能区域的。简单直白地说,如果懒得策划,书店、咖啡店、展览是现在最容易入手的方式之一。尽管有的书店被指花哨,但能令人参与阅读,仍是好事。所以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多个性化书店出现。

我一点都不担心书店会消亡。因为两点:主观上,开书店咖啡馆,仍然是所有文艺青年的梦想,人的理想主义热情,永远不会消亡。这样理想化的生意,始终会有人想做。而客观上也存在大量的商场空间,需要填入相应的功能性内容。

刘二囍:生老病死是正常代谢,未来会有更多尝试

刘二囍:建筑师,诗人,不打烊书店创始人(受访者供图)

羊城派:9月中1200天河北店撤场,中信店不做通宵营业,原因为何?你觉得是个别现象还是反映一定的整体趋势?

刘二囍:1200天河北店,是因为大房东与二房东之间的官司所致,属于外部不可控原因。当年签了5年约,如今运营了4年半,也属于租约快到期而没续约。

但对于广州实体书店的生态,我认为总体势头还是向上的。因为生老病死是正常代谢,但书店还是开的比关的多。具体而言,撤场的几家,从商业角度来说,离不开小商圈的商业价值。像1200天河北店,我们进驻时还是全新的商场,大部分是空铺。

我们一直是整个商场里人气最旺的一个点。现在成为广州文艺青年一个标杆性节目的“奇点文化节”,四年前第一届就是在这家书店举办。当时两三天内接待了1万多人,很多人在排长队入场。这就是书店对城市和人群的文化影响力。

羊城派:24小时不打烊一直是你们书店的核心理念,在目前大力发展“夜晚经济”的背景下,未来是否还会继续24小时理念?或是会有新的业态尝试?

刘二囍:目前还有两家新店在规划中,但暂时只保留体育东一家24小时店。24小时运营受限于许多现实条件。例如商场店能协商到比较好的运营成本,但无法24小时营业;街铺可以24小时营业,但租金压力就很大。

尽管我也跟你说过,体育东店半年就已经收支平衡,也成为很多外地人来广州的打卡地,但的确没有带来太多利润。如果每家都做24小时,恐怕不是一个理性选择。对我来说,白天的书店是生意,晚上更多的是我想实现24小时的一种温度和人情味。

未来的两家书店会有不同的业态尝试。在荔枝湾永庆坊附近的,是结合青旅业态的书店,与荔湾区政府合作,会更富有广州味老房子的气息。在机场附近嘉禾望岗的,则是与社区大型商厦的结合。每个项目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规划。

你说在模式上的突破,其实这几年都有人在做,像分租模式等等。但我觉得每个书店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哪怕都是图书、文创和咖啡餐饮的复合业态,在这三个模块的选择上,也要有自己立得起来的核心价值,去吸引目标受众。

羊城派:近两年广州不少新开的大型商场都会有书店的设置,你是否觉得,书店已成为新型商场的“标配”?若要成为“商场标配”,书店需要什么必要条件?

二囍说到“商场标配”,书店就像以前的电影院,能够拿到便宜的租金,但是需要带来大量的人流。书店现在变成了商场的新宠,通俗地说,是给一个商场化个妆。地产商看重的,首先还是要带来流量,这非常重要。其次才是带来一种文化上的人文色彩和活力。

书店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很重要,它聚合人群,生发出越来越多的功能。

我们不做千人一面的书店,就像我定位1200最独特的3个标签:温度、广州本土和嬉皮精神。

我会这样形容,方所是“中国的”,1200是“广州的”。我们做了一系列挖掘广州本土文化的事情,希望“让1200的存在使得广州更值得被爱”。也许别的书店更讲究人文,没问题!我们可能把人情味看得更重要。

1200书店中的“温度”

比如我们有24小时空间,有背包客行军床,有听障员工等等,这些是“温度”。同样,我们的嬉皮精神,是在传统主流文化之外,更关注一些小众的亚文化,例如诗歌摇滚插画,例如在深夜搞市集,在书店里面蹦迪,一般书店不去做的事情。

徐淑卿:书店必须对社会需求有所回应

徐淑卿:方所运营一部总监暨书店力研究所所长(受访者供图)

羊城派:最近接连几家书店撤场或改变经营模式,你觉得这是个体状况,还是反映出广州实体书店生态的市场信号?

徐淑卿:先不讨论某一家具体书店,而从整体书店行业运营状况来看,实体书店在这些年的崛起,是让大家觉得有可为之处的。

实际上,回看当年方所在太古汇开业时,恰好有很多重要书店倒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实体书店没落、衰退的时间点。但方所开业了。在那两个月里,全国各地很多人来走访。我那时候的感觉是,至少在我们所看到的有限的未来里,人是一直有这个需求的,书店这个行业会一直存在。

2011年11月25日方所开业,有图书、咖啡、文创和服饰这样的复合业态组合。只过了一个月,12月25日,茑屋代官山也开业了,它也是一个复合形态书店。也许这给了书店工作者一个灵感,后来很多书店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因为毕竟就民营书店来说,租金一直摆在那里,图书的毛利结构也非常清楚,你要如何存活下来,复合形态也许是一种可能性。但具体到如何运营上,还牵涉到书店的理念,你与顾客之间的关系设定。

羊城派:你认为,实体书店在都市人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是什么?

徐淑卿:方所在成都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书店论坛。第一年的论题也许就回答了你的提问:书店不只是书店,它也是一个充满文化动能的空间。

而去年的论坛,我觉得提出了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现在书店越开越多,但人们在怀疑阅读人口是否越来越少。当阅读者越来越少时,无论是出版社、实体书店或是网络书店,都是有生存危机,未来堪虞的。

在互联网的时代,实体书店如何生存,它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实体书店必须要提出一个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比如说很多人还是会有求知的需求,或是在变动时代里的不安全感。对于实体书店来说,你在社会的生存价值,就看你如何去捕捉到顾客或社会的需求,给予一个反应或解答。

方所对自己的定位,除了是一家书店,我们还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所以带来了非常多的讲座和展览,最近,方所的关系企业“广州行人文化”拍摄了叶嘉莹先生的《掬水月在手》纪录片,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推广的内容。

方所获得了2019年伦敦书展的“年度最佳书店”,这个奖项所鼓励的很重要部分,就是我们在阅读文化推广上所做的努力。

实体书店可以通过自己的选书、陈列,表达出你对当今社会的想法。对很多人来说,书店是一个入口,有哪些书、哪些话题是当前被重视的,他可以从这本书里连带到其他思考。所以选书陈列与主题策划,是方所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比如我们2018年的十本年度选书里,其中一本就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奖那位女作家的作品。对顾客来说,他能感受到你在当前资讯如此驳杂的情况下,整理出来的一个建议,知道你在此的用心。

实体书店也像是一个小型剧场,你可以透过创意与概念,让顾客除了获得一些知识,更像到了一个非日常的空间里,扩展出一个场域的不同感觉。

羊城派:近两年书店似乎已成为广州新型商场的“标配”,你如何看待把书店做成文化消费概念店的现象?

徐淑卿:现在有很多过去非书店业的工作者投入到这个行业里来。当书店形成一种风潮后,不论外在有多大的风向和助力,无论是地产商支持或政府补助,书店还是要找到它自己的商业逻辑,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模式,才能生存下去。这是我对实体书店运营的整体看法。

方所的确也会用复合形态去平衡收支,这个模式我觉得也很好,但你刚刚的问题点到了很多复合形态书店的现状,他们不是那么在意把图书做好。

对我们来说,图书的专业始终是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专业,才会让目标顾客欣赏你。品牌效应跟营收是缺一不可的两只脚。我们当然也会看很多数据,比如说消费年龄层,哪些书在什么城市卖得比较好等等,但数据是以前的事实,而开创性可以打开一个未来(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