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明是非】事到如今,香港暴力活动的真凶已了然
2019-09-26 11:42 羊城派综合 原创
在香港买一碗云吞面,6成是房租成本

香港的暴力活动闹了这么久,他们究竟想干嘛?这是很多人都想看却看不清的问题。但我们梳理历史就会发现,一些逻辑线惊人相似,历史似乎正在重演。

上一期我们说到,回望香港楼市百年,从港英政府祸首开始,持续陷入泥沼,似揭开了潘多拉魔盒:特别是香港回归以后,一边房价持续高企,一边是新增供应受阻;一边是大量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一边是楼价频破记录创新高。

很多人说,香港楼市困局引发的民生问题是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但参与示威的很多香港人并不知道,他们背后的指示者推动他们走向的,可能是更深的泥沼。

香港的居住问题有目共睹,而且正变得日趋严重。公屋申请平均轮候时间已跌宕至5.4年,至今仍有10万人住在“棺材房”和“劏房”,与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鲜明对比。

不久前,香港民建联在报刊登全版广告,促请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兴建公屋,缩短公屋轮候时间,以解决香港主要深层次矛盾,却遭到反对派抵制。

香港住房问题,似乎已将香港所有阶层、所有利益集团钳制住,为何特区政府频出增加土地供应计划,却举步维艰?

要从香港的房地产商说起。

超级垄断

香港房地产市场高度集中,前十大地产商形成垄断之势。香港土地资源稀缺与单价值较高的特点形成了香港房地产行业高度集中的局面。

经过香港数次房地产周期,香港房地产业通过不断并购整合最终形成了十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其中郭德胜创办的新鸿基、李嘉诚创办的长实集团、郑裕彤创办的新世界发展及李兆基创办的恒基地产稳居排行榜前4,成为香港地产界的超级“F4”。

从总资产集中度来看,四大房企资产规模占到港交所上市房企(主要业务在内地或非香港地区的除外)总资产规模45%,前十大房企占72%;营收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四大房企营收占比接近60%,前十大房企占比77%。

垄断之下,香港租金年年攀升,挺过2003年SARS(非典)的商家,却抵不过高涨的房租,纷纷倒闭。如今你在街头买一碗云吞面,6成是房租成本。

在地产业获得高额利润以后,地产商们伸向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1月,一个香港小学生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在这篇文章里,小学生历数完屈臣氏,百佳,7-11,惠康,和记电讯等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以后发出了感慨,“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

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

连小孩子都知道,香港地产商控制着港人的衣食住行,地产、电力、交通、通讯、零售。以竞争最激烈的零售为例,李嘉诚的百佳和怡和的惠康超市共占本港超市73%市场份额。

电力交通这些公用事业更是地产商获取利润的对象。

全港仅有的两家电力公司由李超人和嘉道理家族控股,唯一的燃气公司由恒基地产控制,巴士和轮渡在新世界和会德丰旗下。

纵观历史,全世界任何地方公共事业一旦形成垄断,都是想怎么提价就怎么提价,政府是插不上话的。

首次博弈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香港地产集团开始登上香港的政治舞台,并与特区政府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激烈博弈。

董建华(资料图)

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讲到:

“过去多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将来仍然会为香港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香港的经济基础过于狭窄,一旦金融和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香港经济便陷入困境。”

为了升级香港的竞争力,董建华制定了“八万五”建屋计划、数码港、教育改革、高官问责制、强制公积金制度等政策,可谓高瞻远瞩,改革措施直指香港的弊病。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八万五”建屋计划:每年兴建公营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购住房。

不过"八万五"计划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凄风惨雨,当年房价即下跌2至3成。当时香港有60万个负资产者,账面损失达6000亿港元。

要求取消“八万五”目标的呼声趁势而起。为了安抚负资产者、稳定楼价,1998年特区政府宣布冻结卖地,2000年董建华发表声明正式放弃“八千五”计划。

不过地产集团并不满足,毕竟,2002至2003年经济形势好转,房价进入上涨周期,香港特区政府可能重拾扩大供地政策,这让地产商非常焦虑。

于是,在地产商和其他香港利益集团的共同鼓动下,香港爆发了反对《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示威游行,2005年,董建华辞任特首。

第二回合

时间来到2012年,香港的房价已经超过了1997年时的巅峰时期。

这一年,出身贫寒的梁振英成为特首,他以“打压高房价、增加福利”为口号高票当选。

梁振英在2013年其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将加大加快资助房屋的供应,从2018年起,5年内至少供应100,000套公屋。

梁振英发表首份施政报告,重点绘画香港房屋蓝图

为了规避利益集团以环保名义反对选定新地块,梁振英出台了宏大的填海计划和人工岛规划。

梁振英还强调:

将应对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平等局面,并扶持中小企业同香港的大企业集团展开竞争。为了限制香港地产的过高涨幅,在住宅地产方面,特区政府实施了买家印花税及额外印花税等政策。

第二回合开始了。2013年2月份,长江实业突然宣布拆售葵涌雍澄轩酒店,并且直接打出了非住宅地产不受相关税收限制的旗号,被当做香港地产业的反击。

香港雍澄轩酒店 资料图片

特区政府毫不退让,发出特别新闻稿,特别提醒市民购雍澄轩酒店时可能违反的规定,并且详细列出违反的罚则,以示后果严重。最终使得长江实业被迫取消拆售。

抗议示威又成了博弈的利刃。梁振英就职仅半年之后的2013年元旦,大量市民组织游行;同年初,戴耀廷(相关报道可戳此查看)开始发起策划“占中”运动,并于2014年实行,该运动严重冲击了特区政府的威信与特首梁振英本人的声望。

2016年,梁振英宣布:因家庭原因放弃争取连任。

香港地产大佬们此时再次确认,这一招可有效打击政治对手,甚至迫其下台。

与此同时,“黄媒”的倾向性亦愈发明显——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政府。其中原因,除了部分媒体的后台老板直接就是地产集团外,还因为媒体想生存就得卖广告,而在香港能够有钱投放广告的人,多数都属于地产集团阵营,他们不仅控制着地产,也控制着香港的自来水、电厂、超市零售业、码头等等社会产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谁在投钱做广告,追本溯源,“阿爷”绝大多数还是这些大家族。作为媒体,反对“金主”的主张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主动迎合又能得到多少“赏赐”?不言自明。


冲突再起

2017年,林郑月娥就任特首,她在施政报告里写到:

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严峻的民生问题。

林郑月娥大力推行改革,将政府资助房屋的定价由目前评估市值的70%降低至52%,以降低普通市民的负担。

林郑月娥 资料图

同时,林郑月娥还公布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方针。

2018年,她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其中填海计划预计建立规模达1700公顷人工岛,兴建26至40万套住宅,7成为公营房屋,可供70至110万人居住。这又触动了地产商的利益,甚至连代言《明日大屿愿景》的香港明星刘德华也遭到了围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进入2019年,从2月份开始就开始酝酿相关活动,目的正是为利益集团物色一位新的、适合自己的特区政府“代言人”。

这次的理由是 “反修例”,可这和普通的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特区政府撤回修例后,为什么游行并未停息,反而演变成暴乱?

从1997年到现在,香港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示威活动,每一次都“恰好”发生在特区政府要改革土地政策增加供给之后。

这说明了什么?

真相不言而喻。

总策划|蒋铮
执行策划|王倩
本期主持|郑宗敏
来源|羊城派综合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证券时报、中新网、文汇报、大公网、南方周末、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