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詹青(另署名除外)
刘若英写过一本书,叫《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爱是一个人的本能,与最原初的需求,我们恋爱、结婚、生子,构筑一个温暖的家。然而,孤独也是一个人的本能。就算我们拥有家,我们也仍想独处,反观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家居的空间里,为每个家庭成员都保留一些独处的空间,是有必要的。
在中国式的家庭里,往往不缺亲密感,而是界限感。
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最近的一篇推文《活得不痛快的母亲,女儿用幸福为你陪绑》里便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女士,生孩子后,她妈妈从老家来照顾她。从有记忆起,妈妈就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从小她就习惯了要小心翼翼变着法子哄妈妈开心。然而,在往后的相处中,虽然已经足够小心,还是处处不合拍。
而打小她就是个习惯讨好妈妈的孩子,妈妈看不惯的人和事,她自然也要附和一下。
时间一久,她习惯了凡事站在妈妈的角度,用妈妈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老公(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果然越看越不顺眼:这个男人怎么这么多毛病,过去我怎么没发现呢?
日积月累,当家庭关系崩塌的时候,她才发现,她妈妈简直就是来重新规划、改造、颠覆她的生活的。
这便是没有界限感的家庭关系。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习惯,去改变另外一个人,去建立一种让自己舒服的规则。
而这样的下意识会侵占到家里的每一个叫角落,包括家居空间。
宜家最新发布的《家居生活报告》就提出一个问题,协调个人和他人的空间,可谓是家庭内部的终极矛盾。所有家庭矛盾中,有17%源自侵犯他人空间。有意思的是,有42%的人表示争取个人空间非常困难。此外,大约有五分之二(40%)的人曾在未经过同住人员同意的情况下扔过他们的物品。
特意拿“家庭内部侵犯他人空间”的问题采访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一个朋友回答:什么叫做侵犯他人空间,根本就没有他人空间好吗?
是的,我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觉得,都是自家人了,还要什么个人空间呢?真是矫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很多家长会抱怨,我家小孩怎么一回家就把自己锁到房间里不出来了,不像话!我家那位,一回家就到书房里玩电脑游戏,不像话……
然而,事实上,当你越想把所有人都黏合在一起,最后可能是一团乱麻似的纠缠。
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再亲密的关系,都有彼此看不顺眼的时候。往往,为了维持一个屋檐下的和谐,要么互相忍耐,要么彼此独立。
而我认为,忍耐并不是好的方法。一方长期忍耐,非常容易产生付出感,“我已经忍了你很久了”,这个想法比发脾气还危险,事实上对方甚至不知道你一直在牺牲。
相对来说,彼此独立是更好的。
为家,为家人开辟属于彼此的独处空间,也并不是太难。
给孩子留一个房间,他可以锁门,你必须敲门;给自己留一扇面窗的位置,一个靠椅,看书或者发呆,不去打扰他;他喜欢昏天黑地打一天游戏,就给他一个游戏区吧,就这么一天,不按时吃饭和睡觉,有那么要紧吗?
其实,真的不需要多大的空间,甚至,一点点改变都可以。
比如,在一个合适的地方,铺上一个柔软的地毯,放上两个抱枕也能营造一个私人空间。
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
退开一尺的距离,你仍然是你,我永远都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梁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