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党代会之“双万”新起点】未来五年,东莞人才总量将达383万
2022-01-05 16: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以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彦

城人融合,共荣共生。作为广东省第三个千万人口大市,东莞在去年年底吹响了“是人才、进莞来”引才号角,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未来5年,东莞计划将人才占比从目前的24.6%提高到35%,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

过去五年,东莞“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和“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扎实推进。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效能提升。据介绍,东莞人社部门于2020年提前一年完成市政府2018年设定的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三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各类学历技能素质提升培训164万人次,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镇街技谷为主线,推进塑造技能生态。东莞先后出台特色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等系列政策,提供人才引进、科研资助、创业扶持、配套服务等全方位资助扶持,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共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奖励)资金7亿多元,惠及各类人才1.5万人次。

竞跑“双万”城市新赛道,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去年年底,东莞发布了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未来五年,东莞将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一流科学家,依托与港澳紧密联系优势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引育卓越工程师和优秀技能人才,依托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集聚更多高学历青年人才,力争三年内面向全球招揽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4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五年内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实现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占比达到35%的目标。加快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建设,支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支持市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更好吸纳和培养多层次优秀人才。推动企业努力建设更多重点实验室、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技师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平台。依托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镇街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居住一体化的新型人才社区。完善镇街人才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

东莞市党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智武

“双万”新起点,人力新动能。东莞市党代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智武表示,未来五年,人社部门将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建设的部署安排,通过做实做大做强成长生态、做旺人气东莞、做强人力效能,促进人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推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塑造机会公平的就业生态,提升就业创业效能。建立健全“就莞用”服务系统,做强“莞就业”“链群对接”等品牌,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加强用工服务保障,塑造共同成长的品质用工生态,提升企业用工效能。加强人力人才供给侧改革,开展企业用工建设服务行动,健全人力效能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用工诊断、预警、服务、自律,塑造品质用工生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塑造技能生态、构建良好人力关系,建立效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探索建立品质用工标准,树立品质用工企业标杆,建设“人力效能城市”。

陈智武还表示,将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塑造支撑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技能生态,提升企业技能效能。实施“技能人才之都”2.0“1+N”政策,举办好东莞市技能节,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广泛共识、效能凸显、开放发展、共同成长”的技能生态。围绕“人气东莞 共同成长”主题,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效能。以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强化人才地图、人才雷达、人才驱动,抓好人才政策、人才评价、人才服务,力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8万人,学历人才增加50万人以上。推动数智人社建设,塑造精准便利的人社公共服务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动“数智人社”建设,带动作风转变和服务升级,赋能政务效能。聚焦“数字人才”“数字工匠”“数字名片”,为“数字政府”“数字东莞”建设提供人社支撑。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