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党代会·报告解读】东莞晒五年成绩单 这七大领域有显著变化
2022-01-05 11:1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高质量发展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力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1月5日,在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现场,肖亚非向大会作报告,全方位呈现了东莞过去五年的成绩单。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东莞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发展优势、城市品质内涵、生态环境质量、民生社会事业等七大领域有了显著变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力。

会议现场

从严治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东莞建立健全“两个维护”十项制度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8轮“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有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有效落实,干部专业化能力稳步提升,镇村领导班子换届顺利完成,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四风”问题得到持续整治,巡察全覆盖任务高质量完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深化改革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东莞把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战略平台建设积厚成势。全力支持对接“双城联动”,与广州、深圳都市圈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莞港澳台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不断扩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万亿元,稳居全国前五。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市直管镇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集约用地、财政预算、商事制度改革、稳住外贸基本盘等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创新驱动 高层次人才达18.3万人

散裂中子源投入使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方光源预研测试平台正式启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筹建,东莞理工学院连续三年排名中国应用型大学榜首。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5万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47.2%。“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和“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全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产业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万亿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万亿级规模,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4个千亿规模产业集群形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成效显著,“小升规”企业数量连续四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79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排名全国第九、全省第二。上市企业总量达到66家,其中2020年以来新增上市18家、过会5家。加工贸易企业加速转型,ODM+OBM产品出口比重提升至78%,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8.3%提升至11.5%。招商引资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新增产业项目实际投资突破5400亿元,年均增长13.8%。市场主体突破140万户,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突破两万亿、一万亿元。

品质提升 建成美丽幸福村居389个

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铺开,东莞大道十公里迎宾景观带、广深高速沿线景观品质显著提升,市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一批公共空间、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风貌提升项目落地显效。全域创建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厕所革命”“行走东莞”“五线”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建成美丽幸福村居389个,228个社区获得“省宜居社区”称号。空间拓展取得新突破,市镇收储土地5.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5.6万亩,镇村工业园改造完成拆除、整备1.8万亩。

环境改善 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年投入超过70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整治内河涌641条,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国省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整治“散乱污”和VOCs企业超7万家,单位GDP能耗下降20.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3.8%,2020年空气质量创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1个,建成碧道210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民生进步 教育、交通攻坚行动成效显著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反扑,科学果断处置“6·18”和“12·13”突发本土疫情,均在一个潜伏期内成功扑灭。广大医务和疾控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闻令而动、同心抗疫,全体市民顾全大局、众志成城,在多次快速流调、疫苗接种和大规模核酸筛查中彰显了“东莞速度”,在全力做好医疗救治、隔离保障、志愿服务和心理疏导中传递了“东莞温暖”,在驰援湖北、坚决防止疫情外溢、支撑国防疫大局中体现了“东莞担当”。

教育扩容提质和品质交通两个千日攻坚行动成效显著,健康东莞建设深入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扎实创建,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社会救助等供给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民生大莞家”品牌。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智网工程”“二标四实”等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获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连续三年平安建设考评位列全省第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对“黄赌毒”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两抢”案件大幅下降98.1%,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高标准建成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文旅体育事业持续繁荣。援藏援疆援川、东西部协作云南昭通和贵州铜仁、与牡丹江对口合作、省内对口帮扶韶关和揭阳等工作高标准推进,市内次发达镇村加快发展,所有镇街经济总量均突破百亿元。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