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莞党代会·报告解读】未来五年怎么干?东莞锁定两个“实现”
2022-01-05 11: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1月5日,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现场,东莞布局未来五年新发展,提出要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

今后五年,东莞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增强发展劲,推动经济发展在万亿新起点上行稳致远。

会议现场

东莞提出,要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在科研平台支上,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更多大装置、大平台,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创新办学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创新成果转化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在信息、材料、生命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批解决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成果。同时,加大创新主体的培育。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企业”发展梯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力争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百强创新型企业100家。

同时,坚持把先进制造作为东莞产业立市的“根”和“魂”,纵深推进“五大工程”,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作为“一号工程”,落实“一把手”亲自抓。

把握数字经济新机遇,三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数字化赋能中心、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面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孕育行动,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0家。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发展“鲲鹏计划”,力争三年内实现上市企业镇街全覆盖、总数达到100家,不断壮大资本市场“东莞板块”。

并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加强产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实施连片土地统筹、产业空间更新、低效用地处置三大行动,力争三年内整备4片2000亩以上、6片700亩以上连片土地,形成一批连片“标准地”。

在人才方面,要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今后五年,东莞将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三年内面向全球招揽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4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五年内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实施“技能人才之都”建设2.0版,三年推动100万名劳动者提升学历能力素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今后五年,东莞将积极回应市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创新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在城市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东莞提出,要全方位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城市品质方面,加强城市整体风貌引导,加快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深耕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提升城市门户和重要干道的景观风貌。强化生活社区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服务配套与环境品质,更加注重以绣花功夫做好“微改造”,有序推动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生态环境方面,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方面,打好文化惠民“组合拳”,扩大高端赛事、文艺精品等高层次文化供给,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活动品牌。加强城市形象塑造和宣传,集中力量打造高品质文化IP,擦亮虎门销烟、东纵抗日、篮球城市等名片,提升东莞文化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乡村振兴方面,坚持全域项目化,打造高度城镇化地区的乡村振兴样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强农房管控,强化精品连片特色乡村建设,积极推进“美丽圩镇”“美丽家园”“美丽田园”建设,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多措并举全面整治旧村,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加大交通建设

此外,东莞人口结构特殊,基层治理是东莞进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要高标准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系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推进资源力量向基层末端下沉、服务管理向流动人口延伸、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在基层治理上,实施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和作用提升工程,探索建设“红色物业”,推动党组织进一步向住宅小区、商圈、楼宇等社会细胞单元延伸,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社会治理体系上,建强“智网工程”社会治理中枢,构建基层治理村级综合调度体系,实行“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网格”管理。加快实行“多员合一”综合网格,推动部门力量下沉,实现“部门千条线、网格责任田”。全面摸清基层基础信息特别是城中村、出租屋人口情况和特征,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应对处置风险的能力。同时,深化平安文化建设,开展“平安细胞”创建,三年内创建1000个平安住宅小区、10000家平安企业、10万栋平安出租屋,五年内实现平安镇村创建全覆盖。

福祉改善方面,东莞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一是全力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力争新增公办学位31万个、养老床位1500张、医疗床位8200张、就业岗位44万个、停车位30万个。二是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优化“民生大莞家”服务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加强独居老人、特殊儿童、低收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关爱保障。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筹建各类住房50万套,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居住需求。三是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全民多渠道、更充分、更灵活就业创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四是用心用情抓好对外帮扶。认真做好援藏援疆、东西部协作贵州铜仁、与牡丹江对口合作及省内对口帮扶韶关和揭阳等工作,突出做好劳务、产业和消费协作,畅通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渠道,实现巩固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全国全省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