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点击收听本期音频(本期时长7分32秒)↓↓↓
最近,国家体育总局答复了《关于中国足球振兴刻不容缓的提案》,其中的第四条尤其引人关注,它对于球员的文身进行了明确规定:国家队和U23国家队球员严禁有新的文身,对已有文身者劝诫其自行清除文身,如有特殊情况经队伍同意后必须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对文身进行遮挡;U20国家队及以下各级国家队严禁征调有文身的运动员。
这条提案一经披露,就引来了球迷的热议。最常见的当然是调侃,比如有人说,“当一家公司最看重员工仪表的时候,说明这家公司就快不行了”、“一流学校抓学术,二流学校抓教育,三流学校抓纪律……”还有人说,“完了,巴黎圣日耳曼30号球员(梅西)再也没机会效力国足了……”
毫无疑问,中国足球搞不上去,主要原因肯定不是球员身上有文身的“锅”。但是,“纹过则洗”的提案是否就完全和振兴中国足球的目的南辕北辙呢?倒也未必。
文身在世界足坛当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包括梅西、贝克汉姆在内的许多形象非常正面的巨星身上都有不只一处文身。他们将对自己重要的人、事或名言警句文在身上,把文身视作为一种精神鼓励的外化,贝克汉姆身上的各处文身,根据时间的不同,甚至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写在身上的小传。
文身在国外球员身上司空见惯,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文身无疑是一种舶来品。所以,中国球员的文身,更多的是一种简单层次的模仿,而且在传统社会认知当中,文身也带有更多的负面色彩,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球员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比赛转播和新闻中,所以对于青少年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何况,文身易纹不易洗,还会令孩子的家长对足球产生负面的刻板印象。
那么,除了教育的考量之外,“禁文令”对提升中国足球有帮助吗?直接的帮助当然是不存在的——毕竟,有没有文身,都无法提升中国球员的技战术能力,甚至短期内还会有反效果,让他们少了些代入国际球星范儿的“自信”。但是,通过这条规定,可以引导和约束中国球员的着装打扮,潜移默化地将纪律性和更严肃的职业态度形成内化。
放眼国际足坛,类似对球员生活的约束其实并不算罕见。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1998年世界杯,阿根廷主帅帕萨雷拉要求所有球员都留短发、不得留文身,“战神”巴蒂忍痛剪掉了长发,而不愿妥协的雷东多和卡尼吉亚则因此无缘法国世界杯。又比如穆里尼奥在热刺的时候不许球员玩“精灵宝可梦”游戏,曼城主帅瓜迪奥拉不许球员吃披萨、前阿森纳名帅温格禁止球员吃能量棒,弗格森爵爷执教曼联时则不许球员穿彩色鞋子。
记得范志毅前两年就曾经托记者给张琳芃带话,“最好把手臂上那些东西(文身)去掉,因为他是一名体现正能量的球员。”“范大将军”还直言不讳地补充道,“这还会影响接广告”。
如果把“禁文令”看成了球队强化纪律的一部分,它是有存在的积极意义的。更何况,上面举的例子还都是顶级职业教练和球员,以中国球员的水平,虽然能力上相去甚远,但在纪律上向更优秀的人看齐,总可以吧?
事实上,在将近4年前举行的中国杯赛上,就已经有不少有文身的国足队员在比赛中用绷带遮住文身了。当时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其实各队都已经接到了相关的传达。现在,只是将这一规定白纸黑字地进一步明确下来而已。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一规定何尝不是在“保护”中国球员?毕竟,如果成绩和场面一直都不好看的情况下,还带着在中国文化传统认知当中风评不佳的文身晃来晃去,只怕会令他们招来更多批评。
国内横向比较,奥运冠军们都没有文身吗?当然不是。但毕竟在综合体育领域,文身现象既没有足球那么普遍,而且前者的成绩和敬业都有口皆碑。所以,这并非“双重标准”,因为双方比较的起点本来就很悬殊。
“禁文令”有其合理性,也得到了不少支持,而且这条提案还考虑到了现实情况,比如有些特殊意义的文身可以例外——打个比方,如果有的球员是为了纪念父亲而将父亲的肖像文在身上,就无须洗掉或者遮挡;又比如“不溯既往”的原则,对过去有大面积文身的球员也有网开一面的条款。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条规定可以说是“刚柔并济”,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足协针对的不是单纯的文身行为,而是一种缺乏拼搏精神、纪律性不强、不够积极正面的行业风气。文身影响人,人也会反过来影响文身的实际呈现效果。试想,如果国足队员能像贝克汉姆那样在场上拼尽全力,谁还会认为文身刺眼呢?对很多中国球员来说,不是文身连累了你,而是你“连累”了你的文身!
当然,禁止文身和国足成绩的提升,短期内是看不到相关性的,但至少,对内,它可以帮助中国球员强化纪律性和职业观念;对外,则可以让他们减少给大众舆论添堵的机会。
当然,话说回来,“禁文令”未必不行,但如果想要振兴中国足球,只有“禁文令”,那是万万不行,还需要有配套的其他举措——确切地说,“禁文令”才应该是用来“配套”的辅助性规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赵亮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