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众院士专家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出谋献策
2021-12-17 19:2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2021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3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在广州举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在17日举行的2021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23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下称“2021海交会”)主论坛上,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围绕人才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合作、政治引领等议题展开主题分享,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出谋献策。

“香港科技大学2.0”
将成穗港科教合作重要平台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长倪明选表示,展望未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在数据科学、机器人与自动系统、生物医药及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领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香港科技大学2.0”将成为穗港教育与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是穗港人才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案例,必将对广州发展、湾区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型、研究型大学
对城市创新体系具有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则提出,世界级湾区一直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会,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人才数量、质量方面,对标最优最好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要求先行先试、积极建设一流大学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国际化、市场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薪酬和创业环境。同时还要全面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保障,建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育才用才政策。

陈十一强调说,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对城市创新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引才聚才功能来打造一流创新高地也是不可忽视的另一方面。比如,位于大湾区的南方科技大学已经被称为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样本。大学也能成为人才承载的平台,通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的方式,可实现人员互通、资源共享、研究合作,搭建起新的人才交流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
是科创的理想目的地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Edvard Moser表示,目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共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和创新人才交流。2021年海交会深入探讨和交流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生物科学、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问题,使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相互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

定位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和创新资源,正成为各国人才一展身手的好地方。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的理想目的地,具有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发展潜能,能够为高端创新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打造世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在这里,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留学人员应发挥
自身多元文化的软实力优势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陈飞勇认为,人才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视野。人才的交流可以大大缩短双方在某些方面的科创时间,于双方都是有益无害的。留学归国人员如何在对外交流合作、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当前,百年疫情与国际形势叠加,发挥留学人才的作用更加重要。留学人员应当发挥自身多元文化的软实力优势,在创新创业、国际交流、交往合作中,尤其是在创新创业项目在国内落地孵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科技和人才向来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课题,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靠人才来推动。希望海外学子听从祖国召唤,满怀爱国热情、抓住机遇、刻苦钻研,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科研中下“真”功夫、“细”功夫。归国人才应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