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双减”后作业量减少,倒逼老师布置有趣、有料、有意思的多样化作业。广州各大中小学作业花样翻新,但效果如何判断?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名誉校长吴颖民以及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解析怎样的作业是好作业。
“双减”后,广州中小学积极探索作业变革,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尝试了不少项目式、体验式、综合性作业,创新不断、花样层出,这些热闹的作业,如何评判其效果?
“双减”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有什么误区?要加强哪些能力?吴颖民表示,很多老师很长时间都没有设计过作业,练习册“满天飞”,老师只是挑题,而不是创设。
什么样的作业是好作业?方晓波给出四个衡量尺度。
首先,作业不是“考试题”。作业要体现知识获得、能力形成的过程,不要追求以“练”定水平、以“练”分等级。例如初一语文作业,围绕词语“卖弄”展开设计——题1:解释词语的含义。 题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具体含义。题3:分析词语表达的效果。都围绕“卖弄”一词展开设计,基于不同的考查背景和目标,具有非常明显的层级性、渐进性的特点。
其次,作业不是“终结器”。强调作业从知识层级向能力跨越,注重分层设计,允许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例如用“酝酿”“欣欣然”“黄晕”这三个词围绕校园景色这一主题写一段100字或200字或300字的短文。尊重孩子的差异,分层选择不同的字数加以完成,凸显弹性化特点。
第三,作业不是“超纲术”。必须分解知识点。例如初一英语的某一单元,分7个课题,每节课三个作业训练要点,即21各作业要点对应一个单元,不能超纲。
第四,作业不是“纸上兵”。作业设计要有一定量的情景问题解决类,根据教学目标→问题情境→作业解决→引导关注社会与实践这样一个链条开展作业设计。“高考为何阅读量大?因为大量是情景化题目,要用文字营造情景。作业练习本质是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而非纸上谈兵。”
吴颖民建议,加强培训老师高阶的作业设计能力,要明确作业的功能。教育有目标分类,低阶的目标是记忆、理解、应用,更高阶的目标是评价、综合、创新。高阶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问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