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实习生 田欣妍
“双减”后如何学好生物?如何在“减负提质”的同时用好课余时间?11月6日,广州市第五中学七年级近百名同学来到刚刚发现昆虫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的海珠湿地公园,参加“植物猎人的环岛之旅”学科轻研学活动。同学们化身“植物猎人”,在导师给出的任务单引导下分组比拼,进行物种观察、生态圈样本调研以及标本制作。
海珠斯萤叶甲取食什么植物?
波斯菊的生长习性是怎么样的?
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何作用?
对城市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同学们在真实的情境下将课本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提出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同时,在与组员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快看,这里有香蕉,还有杨桃!”“这个好像是柚子树,怎么没有看到柚子呢?”第13组、5个来自不同班级的男孩子满头大汗,一边手拿任务单,一边和园内植物、果实相对照。不到半个小时,其他小组还在进行第一、二项任务时,他们已经领先完成,进入到第三项“寻找果实与种子”的环节。
同学们说:“我们是‘植物猎人’,应该有猎人一样敏锐的眼睛,同时又要有天使一样热爱自然的心。”
广州市第五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整合社会资源在课余时间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延伸的一次大胆尝试, “我们走的是一条‘课程定制’路线,即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现状,制定课程目标及内容建议,再整合社会资源按相应的要求建构课程及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再由学校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监控。”
参与活动的家长们志愿者们点赞:“活动很有特色,比社会上的兴趣班更有吸引力,对深化课堂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大有帮助。”
参与活动的老师说:“‘双减’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业减量了但对质量的要求其实更高了,尤其是如何用好‘40分钟’以外的时间,如何当好教与学的设计者,我们也在学习。”
海珠湿地的负责人表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不仅致力于城市生态守护,更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生态保护工作和自然教育活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