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说|沉迷学习日渐消瘦,是啥感受?他们有体验!
2021-10-09 18:1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读书考试这件事,从来都很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钟传芳

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

作为一枚小编,我最怕别人问:今天你报题了吗?作为一个老父亲,最怕老婆问:今天你辅导作业了吗?

近段时间,“减作业+减辅导”话题热度持续爆表,有人欢喜有人忧愁。但读书考试这件事,千百年来牵扯人心,始终还是相似的味道。

古今求学之路有多难,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写作业?待我干完农活回来再说

以前的熊孩子也要写家庭作业吗?答案是要,而且优良传统延续逾千年!

中国古代的教育论文《学记》早已安排得明明白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一下课就瘫倒是不存在的,在家里“退息”也要努力“居学”哟。

不仅要多学,还须多想多练。《论语》怎么说的,大家都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祭孔大典。视觉中国

所以,如此便可出将入相,迈向人生巅峰?想太多,家里农活干完了吗?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记述,当时学子要读书,得按学期来,“正月农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砚冰冻时”。挑这几个时候,正是农闲之时,洗脚上田到课堂,正可谓学业种地两不误。

当然了,若家庭环境尚可,不做重活之余,可做的功课也不少。清代王晫在《今世说》记载,顺治年间的户部尚书梁清标,给家庭作业这样“加码”:子弟们要学习走姿势、进退方式,读书只能读理学和经济类书籍,其他杂书一概免谈。

而且,古代有能力的家长,一般都直接“开挂”,将先生教师招入府中。《红楼梦》里,进士出身的贾雨村给林黛玉当家庭教师,黛玉六岁时,已经读罢《四书》。

戏剧表演剧照。视觉中国

那时候,不仅家教甚严,而且私塾老师也不好对付。有学者提出,古代教育用的是“儒表法里”的法子,塾师表面和气,但随时开启“地狱模式”。

体罚,则被视为贯彻师道的重要标志之一。《礼记·学记》中早有体罚的记录,《尚书》中也有“朴作教刑”的说法。闽北还有首民谣,“一片无情竹,不打你不读,父母要纵容,莫要送来读”

最要命的是“书丑得鞭”,写字写得丑也是一种罪,,抽得人哇哇乱叫,让小缸顿感瑟瑟发抖。

视觉中国

找辅导?我大师兄漂流了十数年

开学前种地,在家猛读书,上私塾还有挨揍风险,可见古代熊孩子并不好过。混不下去了,到外面找点外援辅导,可有好运?

大师兄现身说教——难,难,难!

孙悟空Cosplay。视觉中国

话说,孙悟空在花果山过得美美哒,突发求仙访道的念头,与猴子猴孙相对无言,明白寻道不在此间。于是,他自个儿扎了一只木筏,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

直到他来到西牛贺洲,找到须菩提祖师,才道出这一路的艰辛:“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这虽是神话故事,但在古时,要通过游学找寻正业外的名师辅导,属实不容易。

视觉中国

有“神童”之称的王勃,曾长期在长安学医,并写下诗句“负笈从师,二千余里”。

东晋时期的王嘉写了本志怪小说集《拾遗记》,记录了东汉人任末的求学故事。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怪不得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东汉人任末的求学故事,活生生就是一部《在路上》,“人无常师”,连固定的老师也木有,走到哪学到哪,外加一身野外生存本领,生动诠释学霸就是有着“主角光环”。

当然了,在外求学上辅导班,并不总是行单只影、孤芳自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前往外地念书的梁山伯正是在路上偶遇乔扮男装的同学祝英台,由此展开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剧照。视觉中国

灵魂拷问:为啥旧时读书那么难?

话说,科举制自隋朝建立,清代废止。在这期间,科举制逐步完善,与此对应,家庭作业也是越来越多,求学之路也愈发艰苦,基本只有“做加法”这一条路。

不仅如此,再叠加学费、文具费、服饰费、生活费等等等等,实在不是一项轻轻松松的负担。

尽管时至民国,公立幼儿园也多设在富人区,收的学费也不考虑普通人支付能力,大多数孩子亦就这样被拒之门外……

况且以前要读个书,还要看个人意愿,咱们来听听低段位学子的心声——

签筒。视觉中国

《笑林广记》里有这么一则笑话。一士岁考求签。通陈曰:“考在六等求上上,四等下下。”庙祝曰:“相公差矣。四等止杖责,如何反是下下?”士曰:“非汝所知,六等黜退,极是干净。若是四等,看了我的文字,决被打杀。”

这就是破釜沉舟,不读也罢的心态。但其实,在古代,闷头读书,不管读不读得出来,生活还算过得去。即便“屡试不第”,应聘当个清客、师爷、小吏之流,就算沿街代写书信,也不至于无法生活。一不小心中个秀才举人状元郎,那才是真香。

这大概就是老祖宗们的普遍心态,挤破头,也要挣一个出头机会。

因而,但凡能读上书的,大多是铆足了劲往死里读。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画像。视觉中国

“三上”读书法GET?还有更狠的“自残型选手”——(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东汉·班固《汉书》)。

原生自发的读书欲望,可谓势如破竹,贯彻一生。

无怪乎明朝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么一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术品德这些事情,和作业多不多、课外辅导精不精虽然有一定关系,但最终拼的还是个人毅力、专注程度。

所以说,今天的作业你们都写好了吗?

参考资料:

1.张礼永,《师道与体罚——传统教育观念的由来及其转变》
2.余家福,《“儒表法里”之下中国古代教育惩戒的实践性探究》
3.李晓巧,《古代官员如何教育下一代》
4.封面新闻,《从花果山到“西牛贺洲”少年孙悟空的奇幻漂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