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瑕
海报/蔡红
七夕齁甜暴击,你准备好了吗?
在这个原本是小姐妹们独自美丽秀才艺,却被异化为“中国情人节”的日子里,随时随地都有被狗粮突袭的可能。
就连星空都来凑热闹。就在昨天(8月13日)凌晨,英仙座率先为七夕加持,撒下一场自带许愿功能的流星雨,不知多少宅家单身汪对着直播画面敲下了“脱单脱单”“在一起在一起”的美好愿(she)望(wang)。
不过在这场流星雨中,小缸仿佛瞄到了七夕的另一种模样,撇开糊眼的粉色泡泡,仰望星空,才是七夕最初的浪漫。
七夕源于古人的星象崇拜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七娘会等,始至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流传至当代。谈起七夕,妇孺皆知的牛郎织女传说,乞巧、拜七姐、望月穿针等民俗,还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标配诗句等,都是七夕节的专属标识。而这都是建立在牛郎星、织女星和银河的星象上。
虽然现代人的城市夜空经常看不见几颗星星,但在几千年前,“双星一河”给了仰赖星象的古人编咏一段异地恋的灵感。
这段异地恋在最早的文献中出现时不仅“异地”,还“异时”。织女星最早出现在记载夏代历法的《夏小正》中:
七月莠雚苇……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乡,时有霖雨。——《大戴礼记·夏小正》
织女星由一大二小3颗星星组成,成三角形排列,其中“织女一”(后来直接命名织女星)是在北方高纬度区“夜空最亮的星”,自然成功引起古人的注意,她的运行变化就被纳入了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之一。古人观测到,七月七日黄昏时分(即七夕),银河的位置正好是正南正北,直贯头顶夜空,织女星三角开口朝向正东,位于银河西岸。此时节正是秋季伊始,要开始为过冬织布裁衣了,这颗星就有了“织女”之名。
而牵牛星(即牛郎星)被记录时却推迟了,是在仲秋八月: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中。——《礼记·月令》
人们在黄昏或黎明的正南方看到牵牛星,就知道是到八月了。八月正是牛羊快养肥了的时候,天子就派官员到各地看看,祭祀用的牲畜是不是够规格了,“循行牺牲”,这颗星于是被命名“牵牛”。在古代星宿体系里,牵牛星由六颗星组成,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组成了一个两角、三足的牛。
在《诗经》里,牛郎织女开始同时出现,但跟爱情无关,成了征夫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对象:织女星一整天勤快地移了7次,虽然勤快但又不能真的织出布料;牵牛星有牛和车却不能真的拉车运东西,有那么些徒有虚名的意思。但诗中已经有将星辰人格化的苗头了。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
当七月来临,织女星来到银河西边,牵牛星还在银河东岸,隔水相望,相距16光年。随着岁序流转,织女离开天顶后,牵牛星升上最高点,就这样在织女身后“紧追不舍”,“异地恋”绵绵无绝期,想想就让人伤感。
于是,他们在天空中的追逐和永不相遇,给喜好圆满的先民带来“补救”的空间,没有相遇就制造相遇,没有浪漫就编织浪漫,不仅有增加曲折性的棒打鸳鸯,更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鹊桥,还有一双儿女增加大团圆的氛围。
星空璀璨不止牵牛和织女
牵牛星、织女星发展成了古人星象体系里的官宣CP,而他们庞大家族的成员个个都是“有故事的同学”。
为梳理节令农时和方位,早在远古时期,祖先们就瞄准了天文星象这一“定位定时器”。在天文望远镜应用之前,古代天文学家能观测到的天体不超过7000个,但对于古人来说也是浩瀚无垠了,怎么把满天繁星一一记录清楚呢?
分堆是一个中西通用的方法。不过西方分堆是发现哪些星星像某个动物或人,就划归一个星座,之后跟神话故事配合起来。
华夏祖先则按位置分堆,将黄道带附近的星象划为二十八星宿,再按方位归入东、南、西、北四宫(也称四象),每宫七宿,将各宫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这就是出没于各种奇幻作品中的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这一体系最早是由先秦天文学家甘德所创,他还制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
北半球则被分为三个同心圆(南半球老祖宗看不到),称三垣,即上垣太微垣、中垣紫薇垣、下垣天市垣,共同组成了古代星象体系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牵牛星、织女星就是北方七宿中的“牛宿”“女宿”。而北方七宿中最亮的当为“斗宿”(即“北斗七星”),其中第一颗被称为“奎星”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
神话传说中,七夕节不仅是牛郎织女星相会的日子,也正逢魁星生日,读书人群起祭拜。在魏晋时期,主要是晒书祭拜,把藏书亮给魁星看,表明自己读书破万卷,学富五车。
而我们对二十八星宿最熟悉的地方当属《西游记》,他们曾组团打过酱油,也溅起过水花,几乎都在孙大圣降妖除魔的道路上出过力或打过岔,如奎木狼、昴日星官等。小缸还记得,童年阴影多目怪的千眼大招,就是被昴日星官眼睛里炼出的一根绣花针给破了的。
祖先们不仅将星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华夏大地一一对应起来,于天而言就是“分星”,于地来说就是“分野”。
牛郎织女星对应的地理区域就在“粤地”:
粤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
汉时粤地比如今的“粤”代表的区域大得多,不仅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还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的一部分。如今的广东大部分区域都属于当时的南海郡。而到了明代,牛郎织女星的对应分野也随行政区域划分的调整而调整,几乎锁定在当时的广东(当时的琼州隶属于广东):
粤广州,牛、女之分野。南雄、韶州、肇庆、高州、雷州、琼州同。《明·一统志》(清·光绪信宜县志注释本《分野》)
仰望星空的千年追索
华夏民族对星空的探索从未停止。明朝时,不再满足于观星的万户,成为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他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结局我们都知道,火箭爆炸,万户也为飞天梦献出了的生命。
但这样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却用梦幻般的举动让后来者敢于去想象、去钻研。
直到570年后的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实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华夏子孙迈出了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这之后,我们开始了对星辰大海的全力追逐:“东方红”卫星、“神舟”载人飞船,“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嫦娥”探月、“玉兔”月球车、“天问”火星探测、“祝融”火星车、“鲲鹏”海陆双栖大飞机、“天和”空间站……
做着最孤独却又最勇敢的事,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浪漫,也是七夕牛女神话最初的浪漫。
回到现实,小缸夜观天象,掐指一算
朋友圈已被甜度超标的狗粮攻陷
速逃离!
参考文献
周延良《牛女故事的文化源流——<典籍里的七夕>之一》
周蒙《从天文星象说到牵牛织女——<诗经>民俗文化论之三》
郑先兴《汉画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型分析》
杜昇云、崔振华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