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除署名外)
石龙镇自明嘉靖年间设圩,是东莞历史上最早的建制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石龙曾经三次设市归省直管,在清末民初更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享誉已久。在东莞,石龙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镇街。
除了悠远的历史,石龙还占据优越的交通区位,坐拥“一江四岸”的美丽江景岸线,城市环境宜居优美。今年,石龙创新提出建设“精致石龙 魅力名镇”的发展思路,用精致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向精致精细精美、生态宜居的方向努力,走高质量、有内涵、有品质、有魅力、有特色、有活力的发展道路。东莞市石龙镇党委书记陈庆松表示,今后五年乃至未来,石龙要做好产业、城市的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从而实现“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的目标,展现精致精美的魅力石龙形象。
拓空间深改革,旧城活化大步迈进
羊城晚报记者: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石龙创新发展“精致名镇 魅力石龙”的关键之年。石龙作为东莞全市面积最小的镇,是如何攻克土地资源紧缺这一短板,在城市品质建设上做出成绩的?
陈庆松:石龙建成区密度大、开发强度高,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我们比其他镇街更需要牢牢牵住“拓空间”的牛鼻子,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紧凑城市”理念,进一步整合空间资源要素,用足用活存量空间,促进城市资源结构有序重组和效益最大化。
一方面,充分释放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政策红利。近年,石龙先后获得创新拓空间机制方法的“两顶帽子”,“旧城改造促进产业更新”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以市委深改委名义印发,西湖片区成功纳入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们集中梳理了包括木材厂片区更新改造、产业基地“工改工”等先行启动项目,这些项目都有明确具体的创新拓空间机制的内容,目的就是通过先行先试,解决石龙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研究探索形成体系,再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努力闯出一条符合石龙实际的拓空间有效路径。
另一方面,抓好低效产业用地的活化利用。积极探索土地收储、低效土地回收、镇村合作开发、历史违建分类处理等方面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拓空间工作尽快取得更大成效。初步选取新城区57公顷连片产业用地作为盘活低效土地的示范区,以黄家山村轮胎市场“工改工”为引领,凝聚镇村两级利益共享拓空间的合力,探索“工改工”上楼新机制,加快推动“连片工改工”项目建设,释放连片产业用地,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
再一方面,加大力度盘活闲置土地和物业。目前,石龙镇已对2.8万平方米的闲置镇属物业和村集体物业进行统筹规划,为建设文创示范区、口袋公园、街头小景等梳理空间,接下来,我们还将实行台账化动态管理,按闲置土地、闲置厂房、闲置商铺等分类处置,并加大盘活力度,腾挪空间开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不断拓展活化用地空间。
强治理提品质,彰显精致石龙魅力
羊城晚报记者:石龙因江得名,依江而兴,城市地理人文格局在东莞别具特色。石龙独具“一江三埠”的美丽江景岸线,先后被评为国际宜居城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等称号,请问,在城市品质提升上,石龙有哪些主要抓手?
陈庆松:石龙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东江穿镇而过,水面开阔、河道宽度整体适中,形成得天独厚的“一江三埠”的美丽江景岸线。近年来,东莞开展“三江六岸”整体城市规划,石龙被纳入其中,这是我们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最好契机。石龙将按照精致名镇的目标,坚持用精致精美理念统领城市建设,像打造“景区”一样建设管理城市,全面加强城市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努力打造有魅力、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的高端品质之城,彰显石龙精致大气的魅力形象。
2020年,石龙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提质攻坚专项行动,统筹推进24个城市管理提质项目,以乡村振兴带动村居品质同步提升,在全市水污染防治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实现“双第一”,持续擦亮宜居城镇品牌。去年,石龙制定出台1亿元镇级财政奖补方案,撬动34个年度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外,石龙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田间窝棚在全市率先完成清理,立案查处城市“六乱”案件213宗,全镇26座公厕全部升级改造。西湖村投入超4000万元争创全市特色精品示范村,10个村、社区全部通过干净整洁村验收,7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经过系列组合拳提品质、强整治,石龙的生态优势和宜居环境进一步彰显,城市环境更加靓丽。接下来,石龙将秉承“城市三分靠建、七分靠管”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联合市城管局共同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试点。一是下好“绣花”功夫。建立完善统筹联动、即时响应机制,统筹城市综合管理、“智网工程”、市场化保洁、村居基层等多方力量,通过城市治理“一张网”“一盘棋”共同守护洁净家园。二是抢抓智慧城市风口。高标准建设智慧城市大脑,把智慧灯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全部整合到一个平台,发挥协同叠加效应,打造智慧小镇。深化“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改革,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颗粒化、情形化梳理,实施系统化流程再造。三是打造绿色低碳亲水景观带。充分发挥石龙依江而建的天然优势,高标准建设“一江三埠”碧道景观带,积极融入全市“三江六岸”生态体系,构建水清岸美新格局。
强化队伍建设,理顺管理机制
羊城晚报记者: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城管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请问,石龙在城市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上有什么长效机制,以确保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开展呢?
陈庆松:石龙一直非常注重队伍的建设和机制的完善,在城市管理方面,石龙城管分局先后建成了24小时常态化城市管理机制、广告设施审批与监管机制等,强化城管队伍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能力。
2020年,石龙城管分局建成24小时常态化城市管理机制,通过完善值班室、备勤室与数字城管应急视频会议室,配备值班领导、值班长与执勤员岗位,24小时在岗协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城市管理工作事务,白天、夜间、凌晨三班无缝衔接,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与长效管理机制,24小时响应市民城市管理诉求。
在队伍建设方面,城管队伍组织多样化的培训学习活动,提升队伍的综合实力。围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两方面工作职责,石龙城管分局负责人从“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四个方面,为一线城管队员梳理未来工作思路,解读当前执法形势,梳理办案要点难点,并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岗位练兵,把培养和提升城管队伍业务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有效促进了共同进步。
同时,强化队伍执行力建设,为城市品质提升助力。一方面,依托东莞城市管理培训学院、垃圾分类学院、环境清洁行业协会等机构,持续开展执法规范化大练兵、大轮训、大比武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城管执法队伍专业化素质和规范化水平,扎实城管执法队伍基本功,树立新时代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另一方面,持续推行全覆盖、全过程的路长、巷长、所(站)长制管理体系,从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闲置地、插花地等区域推进,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纵深发展,着眼日常巡查、问题发现、协调解决、工作成效等内容,探索实施“马路办公”机制,发现问题在一线,实现城市管理“马路上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