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秦小辉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东坑镇地处东莞城市地理版图的中心,仅有23.8平方公里,是东莞面积最小的镇街之一。近年来,面对周边镇街的你追我赶,东坑镇以城市精细化管理思维推进城市生活空间洁净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全力建设“精致小镇、魅力东坑”。更为重要的是,东坑镇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不但长期名列全市前茅,而且成效显著,受到外界普遍关注。
日前,东莞市东坑镇党委书记谭全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解密东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秘诀,提出了东坑推进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的路径。谭全河表示,近年来,东坑镇从“精”“细”“严”“实”四个方面着手,坚持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形成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东坑经验。
从四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东坑经验
羊城晚报记者:东坑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长期名列全市前茅,您认为,取得如此良好成效,最值得您肯定的诀窍措施有哪些?
谭全河:东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经验,是历届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品质提升的结晶,是领导重视、提前布局、超前谋划,一届接着一届,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成果。
总体上看,我们围绕“强规划、抓项目、塑亮点、树形象”的工作思路,按照“路畅、地净、水清、树绿、景美、人和”12字工作目标和要求,着力转变城市管理方式,实现城市建管水平全面提升。具体来说,就是从“精”“细”“严”“实”四个方面着手,坚持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步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东坑经验。
第一个方面是“精”。我们东坑的环卫工作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外包给第三方的模式,在全市首创“统筹管理、自我运营”模式,这个可以说是东坑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名片,也是最大的特点。
东坑的这套模式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控制的很低,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是要讲利润的,而且开票的税费都是很大一笔成本。我们粗算了一下,2020年东坑用于镇级环卫清扫保洁的经费约2400万元,按约300万平方米清扫保洁面积计算,平均每平方米的环卫成本只有8元/年左右,不过这2400万已经包括了垃圾运输费和焚烧费,因此实际环卫保洁这一块的投入只有1000多万,所以平均每平方米实际环卫成本只有4元/年左右,而外包给第三方的话,每平方米平均保洁成本大约是10元/年。
成本降下来以后,很多工作我们可以开展得更加灵活,比如我们的机械化程度更高,东坑有洗扫车6台、扫地车2台,而且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对路面进行清扫。就连我们洒水车的水都是直接从农业园的滩美湖抽取,不是用的自来水,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个方面是“细”。首先,我们推行“日扫夜洗”保洁机制。街面是城市的脸面,也是各级领导的脸面,代表着一个地方管治的水平。东坑是如何保证街面干净整洁的呢?我们十多年前就学习借鉴香港的道路清扫经验,当时是走在全市前面的,甚至是首创。为什么当时要学习香港晚上出街洗马路呢,一个是晚上没什么人活动,尽量避免扰民,另一个就是没有太多阻挡,可以把道路冲洗得很干净,等第二天上班,大家都有一个干净整洁环境。当然,之前的夜洗都是环卫工人洗,现在已经改成洗扫车了。
其次,推行泥头车备案上路机制。我们就创新实施对污染较大的泥头车上路备案制度,成立了“泥头办”,由城管部门牵头,联合交通、交警等部门,梳理镇内泥头车运行路线图,只要泥头车经过东坑就要到城管报备,再由几个部门会商,给泥头车定路线定时段放行,同时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安排环卫工作人员及时清理路面。
第三,推行“动态调配”管理机制。动态调整环卫人员布局,实现灵活管理。第四,推行镇村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由镇环卫所统筹全镇16个村(社区)的保洁工作,城管分局监督指导,合理配备人员、车辆、机械投放,压实属地村的清扫保洁责任。第五,推行“马上办零延时”快速响应机制。我们利用“数字城管”、微信群等技术手段,巡查人员发现问题后可以实现1小时内快速处理。
第三个方面是“严”。首先,落实待遇保障。我们这种垂直管理模式,省去了“中间商”,环卫工人的待遇本来就相对较高(综合月薪3000左右,执行14个月薪),我们再投入30多万元/年奖励金,通过每月一次考评优秀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环卫工人积极性。其次,落实“本地优先”。目前东坑环卫工人330个,7成以上都是本地人,优先解决本地“4050”人员和困难就业人员,本地人清扫自己村,环境卫生质量更容易上得去。第三,落实奖惩并举。由城管分局每月根据明检、暗检、大检查及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综合排名,每年排名前5的,分别给予10万到6万不等的奖金,奖金直接给到两委班子个人,充分调动村(社区)积极性。每年排名后5的,全镇通报批评,并取消评优资格,倒逼责任落实。第四,落实一线工作法。镇领导班子常态化开展“行走东坑”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城管队伍下沉“脏乱差”突出区域,掌握一线情况;党员志愿者、网格管理员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等等。
第四个方面是“实”。东坑在推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在细节里生动体现人情温度,为群众的城市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比如我们重点打造东坑大道、迎宾路等主干道路彩色林,推进“5+5+2”街头园林小品建设,点亮群众生活美丽风景线。主干道路的绿化亮化方案、绿植选择以及街头小景的设计布局,都经过了反复研究论证,学习借鉴了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甚至包括路沿石的造型风格、大小颜色,以及马路护栏的防撞功能、反光设计等,都参考了多地使用情况,最终选取效果最好、功能最全的布局方案,于细微处见真章,群众满意度自然就高。
可以说,“精”“细”“严”“实”的精细化管理经验贯穿于东坑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我们推动“精致小镇、魅力东坑”建设的重要机制保障。
推动生态空间精细化,打造“山清水秀”特色典范
羊城晚报记者:我们特别注意到,东坑的生态空间精细化管理工作也非常出色,在这方面,您最肯定的举措有哪些?
谭全河:东坑在推动生态空间精细化管理工作方面,主要是推动以农业园、公园、水污染治理为代表的生态空间,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打造“山清水秀”的特色典范。
一个是打造农业公园。东坑农业园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现在日均人流量在5000人次左右。下来,我们还将投入5000万元,对农业园升级改造,建设儿童游乐园,推动碧道建设,进一步扮靓环境、搞活商业氛围,打造现代化的农旅综合体。
另一个是建设荔枝公园,我们今年实地走访了全镇的36个荔枝园,从现场来看,总体情况较差,乱堆放问题严重,多处明渠污水横流。我们结合乡村振兴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首批规划建设6个“家门口”的荔枝公园,其中井美村的红荔公园已经成了红色教育的一个阵地,我们以点带面,打造“公园+产业、公园+生活、公园+生态”的公园小镇,成为东坑乡村振兴的一面新旗帜。
还有一个是水污染治理,我们突出内河涌水环境整治,打出“收、治、管、优”组合拳。“收”就是实现污水尽收尽处理。“治”就是以点带面实施“1=10”河涌系统共治。“管”就是强化环境执法和保洁管护。“优”就是全面保护水域岸线推动万里碧道建设。下来,我们还将重点推进东坑内河两岸升级改造,重新规划设计两岸绿化植物、驿站景观,增设单车道、人行跑道、栈道等设施,打造成东坑新的网红打卡点。
多方面发力,推进东坑城市管理文化建设
羊城晚报记者:目前,市城管局正在推进城市管理文化建设,可以说将以更精品的工作助力城市发展。在当前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您认为东坑的城市管理工作,在哪些方面可以大力作为?
谭全河:下来,我们将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内涵提升等方面发力,推进东坑城市管理文化建设。
第一个是高标准抓规划。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否符合城市管理的规律、要求密切相关。下来,东坑将深度参与融入松山湖功能区“1+9”统筹发展,围绕建设精致魅力东坑总目标,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突出东勤通讯、正崴集团、新能德科技等龙头企业引领产业新发展;突出 TOD站点、莞番高速口等大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重塑新空间;突出东坑新地标文化综合体建设引领宜居新生活;突出内河涌一河两岸全面升级引领生态文明新高度;突出新高中新小学建设引领民生保障新服务,以高标准谋篇布局引领更高质量发展。
第二个是高质量抓产业。东坑以工业立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2家,工业占 GDP比重达75%,其中规上工业占比67%,并且规上工业产值连续3年保持40亿元以上。东坑支柱型大企业的规模化、基地化、集群化发展,更加有利于精准、高效、便捷的精细化管理。
从今年来看,东坑的富强电子和新能德科技产值很大希望突破100亿元,明年东勤通讯大概率也将实现100亿产值,整个东莞市,百亿企业也就那么十来家,东坑就有3家,而且东勤和新能德的目标是奔着200亿产值去的,未来发展潜力不可限量。随着龙头企业的高速发展,必将有更多优质人才汇聚东坑,并整体提升东坑人口素质,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第三是高品质抓内涵。一方面,升级“公共服务”的内涵。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我们坚持把提升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内涵,贯穿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园街景、生态绿化、内河治理、路灯亮化、市容环卫、城管执法、广告标识、施工工地等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升“人“的内涵。东坑优质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高素质人口。像正崴集团(富港、富强)两家企业,平常就业人员就有2万左右,新能德也有1万多人,大企业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很多都是搞研发的高层次人才,下来东勤项目投产后,仅研发人员就有3000人,这些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参与城市治理程度高,不会随意丢垃圾,也更加注重环境卫生,示范带动了更多人爱惜环境,助力城市管理。
下来,我们将聚焦人才强镇战略,高位推进人才引育工作,围绕通讯、电子、电缆等特色产业,制定符合东坑产业发展实际的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战略落实落细落到位,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