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复刻菜”涌现,是经典复活,更是文化传承
2021-08-17 09: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复刻经典菜,更重要的是能吸引青年群体关注,让经典名菜得以传承,让更多人可以随时享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伟东
实习生 潘雅颖

中秋将近,餐饮业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式各样怀旧“复刻菜”相继登场,比如,广州博物馆和中国大酒店联手打造的“消失的月饼”、白天鹅宾馆的“故宫盛宴”、广州酒家的“民国粤味”……

广州餐饮业近期掀起“复刻潮”

相关文化机构、学者、餐企及一众能工巧匠,通过史料搜集、多番研究考证、反复试验,让昔日风靡一时的名菜重现人们眼前,将文化元素融入餐饮中,令食客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食在广州”的内涵。

岭南文化学者饶原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刻菜”的涌现,是因为广州有深厚的餐饮文化底蕴,通过不断挖掘和复原各种经典名菜,将美食与岭南文化元素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能吸引青年群体关注,让经典名菜得以传承、重回粤菜餐单,让更多人可以随时享用。

“复活之路”应该两全其美

说起“复刻菜”,饶原生回忆起往昔时光,可谓如数家珍:泮溪酒家的“红云宴”、佛山张槎的“江太史家宴”、北京路周生记太爷鸡、前进路新兴饭店的蟹盖猪油包……都是老广们耳熟能详的美食。

在他眼里,目前一些大型机构组织多方力量,把过去盛极一时、几近消失、有代表性的经典美食,通过一桌宴席复活并呈现出来,对粤菜的传承可谓影响深远。“最起码可以让现代人知道,在某个历史时期,广州人最引以为豪的美食是何种模样、什么味道,并用现代的记录手段记载下来。”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通过复活旧菜式,让很多超过百年历史的经典美食能在民间流传:比如在广州街知巷闻民国“四大名园”中的大三元酒家名菜“太爷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复活后,至今一到饭点,店铺门前依然有市民排队购买;又如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载的“白片鸡”,后来流传到广州得到发扬光大,并成为粤菜代表白切鸡;而今时今日还广受欢迎的“五柳鱼”,是江浙名菜“松鼠鳜鱼”传到广东、经优化和创新而成的粤菜经典名菜。

他还以几近消失的经典名点“申江猪油包”为例,经过粤点泰斗何世晃的精心发掘和研究,如今已成功“复刻”为好味道的蟹盖猪油包,又重新回广州人的早茶餐桌上。

饶原生说,“我更乐见的是,广州能发掘和复原更多‘隐世的美食’,让昔日的明星美食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今天食客喜爱的菜品。”

 
传统经典粤菜走进大众视野

精彩故事需要好好书写

作为一位美食作家及广东省多个美食赛事的评委,饶原生也见证过不少粤菜美食的复活项目,“复活并不是找到相关文史资料,然后‘照单抓药’把菜式复刻出来这么简单,让经典菜重回大众视野,除了好吃,还要把相关的故事说得精彩,让人们乐于分享和流传。”

广州做“复刻菜”的成功案例,包括北京路太平馆的“总理套餐”、广州泮溪酒家的“红云宴”、中国大酒店的“消失的名菜”“消失的月饼”等。而广州酒家多年来挖掘与复活经典美食的相关活动更令人印象深刻:

上世纪80年代,广州酒家创制广式“满汉全席”,国内外慕名而来品尝的宾客数不胜数,中国香港美食家蔡澜也专程来试吃;日本大阪旅行社甚至派专人来广州,与广州酒家探讨组织一日两地游的旅行团来品尝。此后,广州酒家在此基础上推出“满汉精选宴”,成为广州美食的一张特色名片。

1986年广交会秋交会期间,广州酒家推出“唐宋元明清”五朝宴;2003年,广州酒家在考古专家的协助下,以有2000年饮食文化历史的南越王菜为基础,追溯广州饮食之源,从菜品、餐具、服饰、礼仪、典故、音乐和环境布局等方面精心制作了代表古越文化的盛宴——“南越王宴”。

时至今日,“满汉精选”文化主题宴和“南越王宴”仍是广州酒家的著名筵席,近日,该酒家还推出了“民国粤味”主题宴。

 
广州酒家的“民国粤味”主题宴

好故事更利于广泛流传

“‘复刻菜’要成为一种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深挖的内容还有很多。”饶原生坦言,“要把美食故事讲好,首先要有具体的人物,比如中国香港的帝景酒店每年8-12月推出的‘爱玲宴’就颇有意思,因为该酒店就在张爱玲的故居附近,前去餐馆的人有不少,该酒干脆为书迷设立主题宴,给他们创造一个聚会的机会。”

据了解,“爱玲宴”是帝京酒店根据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人生际遇为主题而设计创作的餐单,每道美食都经过精心设计,细味这些美食,就如同走入了张爱玲作品的美食世界,而对于许多张爱玲粉丝来说,一席“爱玲宴”可缓深念,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精神与文化的盛宴。

 
复刻展示还有多元方式

在广府地区,也不乏做得成功的“复刻宴”,如“江太史家宴”,它不仅是美食筵席,也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孔殷,籍贯为佛山张槎下塱村,他是晚清最后一届科举进士,也是广州辛亥革命前后重要的政治人物。江孔殷喜欢研究美食,每天都会设一桌家宴宴请客人,他创立的家宴可谓私房菜的鼻祖,对粤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饶原生表示:“我觉得‘江太史家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它的基因清晰存在,‘江太史家宴’中的食材如今在当地还能找到,而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张槎大厨班底还在,历史上也有‘厨出张槎’一说,所以今天演绎的‘江太史家宴’是有根可循的。”

作为“舌尖上的非遗”,‘江太史家宴’无疑是张槎饮食文化的标签,它不仅是传统美食的传承,更是弘扬和发展张槎传统餐饮文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食与传统文化结合,传播才有动力

饶原生坦言,上述这些都是通过将传统文化重新梳理、并与美食特性相融合的表现,它令消费者在美食盛宴中提升文化视野,是“食在广州”在文化IP上的延伸和尝试。

“当美食与传统文化结合,传播才有动力,当一道美食被赋予精彩文化的内涵,它就能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白切鸡是这样,‘江太史家宴’也是如此。”可见,美食与文化是相互成全的,两者通过相互助力及效能叠加,吸引更多消费者、产生更多新价值,共同创造出更好的饮食传承之路。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餐厅提供
责编 | 施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