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缸说丨珠江“小肥臀”要来了?广州的桥你偏爱哪一款?
2021-05-15 18: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尚无名号,而城中其他著名的桥已坐拥好多故事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瑕

广州人最近为一桥名开始了头脑风暴

13日,一则“全球征名令”发出

想给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取个好名

虽然距离此桥通行还有一个多月

但可以预见又一个流量之地

即将诞生

广州塔、海心沙、二沙岛走透透约起

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这座新桥即将首书跨江步行桥的历史

而在此前

“珠江上河图”的繁华篇章

则是由她的祖父兄姐创造

一江分两岸,珠江这条母亲河上

如今有十余座各式各样的跨江大桥

猎德大桥、琶洲大桥、番禺大桥

海印桥、解放桥、人民桥……

这些桥连接老广人的过去未来和现在

见证千年商都的起起伏伏

广州跨珠江桥示意图。图/吴瑕


喊出你的名字
“小肥臀”成大热选手?

取名是一门说深不深说浅不浅的学问

自征名活动开始后

这座人行桥已收到千奇百怪的备选名

新浪微博上的一则命名投票显示

13日下午6时,“小肥臀”暂列榜首

有投票者说从桥的侧面看

它像一条优美的臀部曲线

叫“小肥臀”既俏皮易读

还和“小蛮腰”交相辉映

小缸只想说,这届网友太优秀!

其他脑洞大开的还有

珠江新城+小蛮腰=“珠腰桥”

广州大桥小弟“广州小桥”

广州土豪标配“人字拖”

羊城气息与粤味满分的“咩桥”

虐狗派的“珠鹊桥”“情侣桥”

有不少网友还用仿佛看透一切的语气

提了“广州桥”

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纵观前辈桥的取名“剧本”

大致有“本地冠名说”“道路组成说”

“历史传说说”等类别

其中大多以“本地冠名说”为主

如猎德大桥来源于临江而居的猎德村

金沙洲大桥系为方便金沙洲居民而建

丫髻沙大桥因横跨的丫髻沙岛而得名

最霸气的则属横跨珠江而得名的

珠江大桥

毕竟1960年通车时还没谁当得此名

丫髻沙大桥。图/南方都市报

“道路组成说”则因桥梁本就是

道路的一部分或与之相接

如华南大桥之于华南大道(今华快)

新光大桥之于新光快速

解放大桥之于解放路

江湾大桥之于江湾路等

解放大桥。图/视觉中国

“历史传说说”则与传说有关

海珠桥、海印桥得名于大桥附近的

古时传说“羊城三石”

相传珠江广州河段有三块巨大礁石

一石因似浮在水面的山丘

得名“浮丘石”

一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

得名“海珠石”

一石因形似印章而得名“海印石”

后因河道淤塞、城市发展

三石已与陆地相连,沉埋地底

海印桥。新华社资料图


凹出你的造型
“曲线派”与“非曲线派”各占半壁

桥的造型决定了颜值高度和辨识度

广州跨江大桥的造型大致可分为

“曲线派”与“非曲线派”

“曲线派”走动感时尚风

“非曲线派”主打刚硬稳重风

但在凹造型方面

“曲线派”似乎更吃香

比如网友们对“小肥臀”的想入非非

就有曲线的功劳

整座桥除了拉索外,几乎没有直线

设计师称这是罕见的

全三维曲面造型的艺术之桥

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效果图

不少前辈都用曲线凹出独家记忆点

猎德大桥常在广州形象大片C位出道

为与周边江海物形态的建筑

构成流动感

采用了曲线元素满满的

贝壳塔+弧形悬索

猎德大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丫髻沙大桥顶着个姑娘家家的名字

却给人气势恢宏的冲击感

主跨一跨就是360米

如巨大的彩虹飞架

把世界同类桥梁都PK掉了

解放大桥、新光大桥则是相似的

连续三道“彩虹”

虽显中规中矩但也不乏节奏感

新光大桥。新华社资料图

“非曲线派”以三角形和一字形为主

三角形如海印大桥

塔柱上顶两“羊角”,下站如倒Y

拉着两把巨大的竖琴岿然不动

番禺大桥、鹤洞大桥、洛溪大桥新桥

亦有自己的特色塔柱和“大竖琴”

洛溪大桥(新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摄

一字形如人民桥、广州大桥

琶洲大桥等

不需要起起伏伏和推拉提吊

一条通途跨江来

广州大桥。新华社资料图

广州跨江桥梁史上“独孤求败”的造型

当属已经消失的海珠桥“开合式”

1933年2月,海珠桥建成通车

当时为方便大型轮船通过桥下

海珠桥被设计成有吊索控制的

可开合大桥

用一个电动机每天为大轮船往来开合

开合一次约5分钟,每天4次

那时,桥身缓缓升起、降落

船只排队从桥的中部穿梭而过

可以想见是怎样壮观的奇景

资料图:“开口”的海珠桥

然而日军在1938年占领广州后

竟将开合机全部拆卸运去日本

海珠桥开合造型仅持续5年就丧失了


说出你的故事
近九十载岁月两毁N修

在这些跨江大桥中

最有故事莫过于88岁高龄的海珠桥

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跨江桥

在此之前,珠江广州段没有任何桥梁

“河南”“河北”交通不便

只能依靠“疍家人”来往

“疍家人”依水而生,以船为家

每天在繁华“河北”和落后“河南”

之间摆渡

资料图: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珠江上,密密麻麻的疍家船

在广州急需发展的当时

交通不便已成为严重限制

1929年初

时任广州市长林云陔提议建桥通南北

经公开招标,美国慎昌洋行得承建权

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

耗资103万两白银

1929年12月动工

1933年2月15日建成通车

时称“珠江大铁桥”

后因临近“海珠石”而改名

资料图:海珠桥1933年2月15日开通之日盛况

海珠桥开通后不久,巴金来到广州

海珠桥是他在中国都市见过的铁桥中

“这算是最大的一座了”

他住在河南,白天去到河北

每天至少走过海珠桥两次

为记录这段日子的所见所感

他在当年6月写下散文《海珠桥》

资料图:巴金

1938年10月,在广州被日军占领前夕

巴金无奈写下《广州的最后一晚》

与这座城市道别

而在血与火的硝烟中生存的海珠桥

经历了“桥生”中的第一次大破坏

因被日军轰炸、拆卸

它永远失去了开合功能

资料图:战火中的海珠桥

然而到了1949年

国民党从广州败退前夕

为了“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

海珠桥再次被宰割

当年10月14日

珠江上传来猛烈的爆炸声

广州人引以为傲的海珠桥被无情炸断

资料图:被国民党炸断的海珠桥

新中国成立后

修复唯一的跨江桥迫在眉睫

1950年3月,广州组织力量抢修

由衡阳铁路管理局广州分局人员

日夜奋战

仅用6个月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

外观与原桥大致相当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力量

开合功能无法修复,成为永远的遗憾

资料图:海珠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海珠桥已不足以应对日增的交通压力

1974年12月

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腰身”由原来18.3米增至33米

还设置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人车混行的乱象也终于有所改善

资料图:20世纪70年代,扩建的海珠桥

1995年5月至1996年9月

六旬海珠桥在原桥上进行加固、维修

1995年海珠桥维修,每天上下班时挤拥桥上的自行车。图/叶健强

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

海珠桥闭关大修18个月

“刮骨疗伤”后基本恢复1950年结构

最近的一次封闭行车是在

2019年8月3日至9月5日

而这一个月的时间

却给街坊们提供了“创作”的好时机

2019年9月4日深夜,摄影发烧友抓住“海珠人行桥”最后时光上桥创作。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

广州跨珠江桥建桥近90年

从形单影只到扎堆冒出

近20座桥梁的风风雨雨后

终于要迎来专属的人行桥了

现在,小缸也要去一“名”惊人啦!

参考资料

羊城晚报《广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桥征芳名》

许碧雅《海珠桥今昔》

广州海珠发布《86岁的海珠桥太美了!一波珍贵历史照片还原前世今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