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辩论开始: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哪一个更重要?
2021-04-02 19:1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辩论场上,不求观点对错,只求辩证精彩,有理更要声高

【文题】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厨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

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感。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

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1】

正方:万卷书中多智慧

□何嘉树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5)班

尊敬的对方辩友、各位评委:

你们好!读书应当是求“精”还是求“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方支持“读书便应博览群书”。

高三阶段,正是学生们三观形成、为进入成年作铺垫的重要阶段,因而通过书籍这扇窗户,获得全面、完整的认知尤为重要。读书求“泛”也正因如此。

经过大量涉猎之后,我们才能“既知此、又知彼”,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地判断而不至于形成片面认知。我们是幸运的,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知识,通过扩展阅读面来校正自己的价值观。

我在阅读《雾都孤儿》后,震撼于当时社会的盗匪横行、尔虞我诈,对主人公奥利弗的悲惨遭遇深感痛心与同情。

随后在读过《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之后,我又意识到,世界上毕竟还是存在真善美的,即使生活如无穷阴暗的隧道,也总有人自发成为照亮黑暗的火把,在绝望的生活中兴高采烈地起舞。这正照应了那句著名的卷首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广泛的涉猎让我们有了批判的可能。假使我只见识到《雾都孤儿》所描绘的阴暗,我能对那个时代形成一种完整的认知吗?广泛涉猎带给我们的,是精读所不具备的“多元”。“多元化”的摄入恰是我们高三学生急需的。

广读博览还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助我们前进。高三学子正是将来社会中的主力干将。面对广阔的天地、无穷的未来,我们应如何进行选择?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寻求答案。

当我们急躁难耐时,不妨细读卢梭的《瓦尔登湖》,细品平静与回归本源的感受;在感到前路漫漫、无力坚持之时,不妨细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体会在跌宕命途中寻找自尊、自强的意义。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面临职业的选择时,是应该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追逐心中的澎湃热情,还是像《人的大地》里的飞行员们一样,在征服北撒哈拉沙漠中找到事业的乐趣?前贤们已将自己的思想体悟凝聚成一个万花筒,我们只需轻轻一转,便能有更多的发现,大可不必执着于一个角度去穷究不已。

一言综述,书籍如同无声的导师,问之越多越泛,所得便越精深。

广泛的涉猎使我们形成广博的知识储备与正确的价值观,更能助我们跨越障碍前行。作为高三学生,我们更需要能结合生活经历,从广博的阅读中汲取养分、滋润心灵,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成年人生活。

因此,我方认为,读书贵在博览。

我方陈词完毕,谢谢大家!

【学生作文2】

反方:专心精读,与好书为伍

□贺喜诚 广州第六中学高三(10)班

尊敬的主持人,对方辩友:

大家好!在我看来,读书一定要学会精读,贵专方能见智慧。一味追求读书之广,不但读不好书,反而会有所危害。

专心致志,读书求精。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如知心朋友相伴,读几遍都不会厌烦。任正非的床头有一本《毛泽东选集》,多年来他早已熟读,却仍常翻来重读,成为其企业策略的灵感来源。

对方辩友可能认为:“书难道不是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吗?”实则不然。

相信很多高三同学和我一样,也曾陷入这个误区,想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便半生不熟地草草看完《唐诗三百首》,又自信满满地抱起《苏轼词集》,最终满脑中只剩下几句不知所云、生涩难懂的诗句,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只追求广泛阅读却不求甚解的读法,效率及质量其实十分低下。

表面上,我读了十本书,但由于是求广不求精的任务式阅读,有时连情节内容都有些不清晰,更别指望对文章加以理解从而充实自己了。相反,像我们上语文课时,老师会拿出几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来讲解同一篇散文,却不但使我们学习了精巧的文笔及修辞,提升了作文水平,有时还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了同作者对话一般的体验。

傅惟慈在翻译《月亮与六便士》时,就坚持将英文原版通读几遍后才开始翻译工作。他说,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将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尽可能地转述出来。可见,读书一定贵在精专,要学会精读,取其神。

精挑细选,读书求深。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也如挑朋友。若是良师益友,可陶冶情操,如与鸿儒谈笑;若是狐朋狗友,则只能虚度光阴,乃至降低文学水平,产生某些危害。

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多读书总归是好的,书是多多益善。”这种误区,相信很多高三的同学也有所经历,常在考前想靠一些所谓的秘籍来临阵磨枪,什么辅导书都“雨露均沾”,最终失大于得。

我记得语文老师曾开玩笑说,每次批改完我们的作文,都要读些好文章来“补补脑”“洗洗眼”。的确,学生的涂鸦与名家的大作存在天壤之别,如果深陷其中而不及其余,只会使眼界逐渐狭窄,使趣味逐渐平庸。

因此,只有真正学会读有深度的书,才能提升自己。读一本《阿Q正传》,可以在脑海之中激起长达一生的震荡与回想,若挑上十本不知所云、粗俗直白的地摊小说,即使前一天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天一早恐怕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精读细读,读书贵专。

我方发言完毕,谢谢!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教师点评】

何嘉树同学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规范平实。构思平稳规范,从三观形成和拓宽眼界两方面,具体论述博览群书对高三学生的意义,由内而外,层次分明。论证规范典型,能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论据丰富多样,说理有力。此外,文章能突出任务中的身份角色是“高三学生”,结合高三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特定身份,没有泛化为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从而体现了考场作文中的任务意识。综上所述,就一篇应试作文而言,本文基本面面俱到,四平八稳。

贺喜诚同学的作品则显得个性跳脱。语言有个性,口语化色彩明显,连珠炮式的表述更让人如身临其境。素材也有个性,谈及自己的阅读经历以及上语文课的体会,都显得真切生动,写出了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感悟。

如果说何同学的作品是“学院派”,那么贺同学的作品则有点“野路子”,而这恰好是辩论中正方的沉稳与反方的锐利形成的最好对应。辩论场上,不求观点对错,只求辩证精彩,要有理更要声高。因此两篇作品虽然在思想上略显平庸,在表达上也不够严谨,但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读起来都让人饶有兴致。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辩论赛这种形式,本身就预设了辩论双方的局限性,因而其所谓的“正”“反”都是片面的,不构成绝然对立意义上的是与非、正与反。所以对双方的要求只是辩才、逻辑性和说辞,需要展示的只是说理充分。只要能自圆其说,甚至不排除为了排他而不免“强词夺理”。

上面两篇文章,基本上能够满足这种辩论的需要。比如正方选用《雾都孤儿》和《悲惨世界》作为例子,说明多读的意义,有一定的说服力。反方也举了好些例子,但是取例对自己论题的逻辑关联表述似乎有所欠缺,比如关于老师改作文、学者翻译书以及读唐诗的例子,都难以作为反对泛读的理由。至于将“应该精读之外的书籍”比作狐朋狗友,更是有理解上的差异,反而减弱了自己辩驳的力量。

(作家、学者、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 徐南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