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打工人”的说法是褒是贬?
2021-03-28 10:5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面对一个庞大的社会现象,毫不怯场,从容入题,作者的态度是开放的、包容的、仁慈的,同时又是阳光、正能量的

【文题】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半个多世纪以前,以“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词语区分人群;十几年前,又以“白领”“蓝领”“金领”等带有“领”的词语区分人的身份;近一段时间,央视新闻中提到一篇《早安啊,打工人》公众号文章,让越来越多的人以“打工人”自标身份……

“打工人”这一称呼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赞同“打工人”这种提法的,说“打工人”是对所有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者的统称,这三个字代表着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是当代社会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一称呼本身带有嘲讽和调侃的嫌疑,是人为的强行阶层划分,意在弱化当代青年的情绪,企图通过这种幽默调侃,缓解当前年轻群体的高压生活状态。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一称呼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以高中学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青眼看社会》杂志的“热点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

“打工人”是一块棱镜

□万骁扬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2)班

近日大火的“打工人”一词引发大众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该词承载着昂扬的正能量,又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隐性歧视。而在我看来,“打工人”是一块棱镜,执行着两个功能:反射与折射。

何为反射?即反映现实,洞见社会。

日本职场有“社畜”一词,与“打工人”产生的背景相仿:日本人口众多,就业竞争激烈,哪怕得到工作,也大多是昼夜奔忙,却只领着微薄的薪水;加之家中养老负担重,生活开支大,种种社会现实令小职员们感到生活状态没有丝毫光明、自主可言,便自嘲“社畜”。这忠实反映出日本人“严酷”的生存环境。

在中国,这一状态显然并没有那么严重。劳动者们以“打工人”自居,映照的是用辛勤工作换取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努力打拼的人们心中也有些许无奈与不甘。这反映出中国经济腾飞的背后,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日夜奔波,承载着各方压力、辛苦谋生的现状。

“打工人”这一称呼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折射出人的心理。

“打工人”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自嘲,而绝非不同群体之间兵戎相见的武器。

最近走红的康巴汉子丁真,很多人说,他的特别在于他眼中有“打工人”所没有的纯真。但“打工人”就不应该“纯真”吗?他们不也与我们一样,曾身为学生,在题海中专心地当一个“做题家”,一个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只是当他们步入社会,慢慢被生活的不易磨去了棱角,满腔热情消解于平凡、沉闷的生活中,这才自嘲为“打工人”。

所以,“打工人”或许只是对一个群体的速写,折射出阳光下人们心中消极的声音并予以释放。“打工人”只是在借这样一个词,消弭现状与理想的差异,安慰自己平凡的生活,将奔波的苦涩消解一二。

“打工人”这一称呼,便如一块棱镜,是一个中立的载体。为其附加上过多的正面或负面价值都不甚明智。

我常思考自己的未来,或许也会成为“打工人”中的一员,但有何不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工作、努力生活,这本就是社会中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与其争论这个词语的褒贬,不如向其投以更为理性的目光,读懂其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聆听“打工人”内心的声音,进而形成更好的劳动环境,为社会上所有诚实劳动的人们提供应有的尊重。这才应是对“打工人”的正确理解,也是所有自称“打工人”的人所希望看到的。

以“打工人”为镜,观社会,察人心,便是研究理解此词的全部意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教师点评】

这是一道复合型任务驱动作文,写作中必须落实以下几点:

  1. 围绕“打工人”这一称呼谈思考和感悟;

  2. “青眼看世界”,既要体现青年视角,也要暗含欣赏、积极、严肃、理性审视等态度;

  3. “热点时评”栏目投稿,暗含文体要求(写成议论文);

  4. 顺应材料倾向(央视新闻明确肯定与认同),至少不能缺失对“打工人”称呼正能量的评说;

  5. 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结合材料,如试题材料中的“阶级”“领”等信息不可完全忽略;

  6. 议论文写作必有论据,由“打工人”称呼可以类比“做题人”“高考人”。联想类比的目的,是思考挖掘称呼背后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等等。

本文作者采用时评的典型结构(引-提-析-联-结)行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难得的是类比恰当,分析深入,结尾更能由表及里,体现出理性思考“青眼看世界”的态度。

稍有不足的是,作者对第四点和第五点落实不是很充分,阐释不够深入细致。

(华南师大附中教师 盖英俊)

【非师点评】

我喜欢此文的态度与胸襟,万同学的文章应该是高中作文中难得的佳作。

好处有二:一是无简单褒贬,而是在与日本“社畜”进行比较后,对“打工人”一词进行了社会心理的分析;虽然面对一个庞大的社会现象,却毫不怯场,从容入题,条分缕析,说理充分。

二是作者的态度:开放、包容、仁慈,同时又是阳光、正能量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襟怀,方可站在一定社会高度,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作者没有居高临下,使用一些大道理轻易判定。

此种作文的态度与胸襟,在中学生作文中,弥足珍贵。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江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