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付怡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提起广州的小北路,不少人都会想起生活在那一带的外籍人士。这里汇集了来自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外国人,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在广州开启他们新的事业蓝图。也门人Andy也是其中的一员。
上世纪90年代,Andy的爸爸在广州从事出口贸易工作。2003年,他的父亲决定在小北与环市路交界处开一家专门做也门菜的餐厅,这也是中国第一家也门餐厅。如今,这个餐厅传到了儿子Andy手上。
“我的中文说得比英语好”
《vlog打卡广州》团队探店的那个下午,这家名为沙巴餐厅的店里还坐着2、3座的外国客人,Andy坐在餐厅内的一角,一边处理着自己的业务,一边等待着记者的到来。
据Andy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的父亲来到中国从事贸易工作,直到2003年,父亲萌生了开一家也门餐厅的念头。“当时我父亲觉得,广州这里有很多外国人做生意,但是却没有一家专门做也门菜的,他希望能让来广州工作和生活的也门能够尝到家乡的味道。”Andy说。
沙巴餐厅所在的天秀大厦,可以说是广州一个传奇的存在。有不少非洲贸易公司或机构开设在此,大厦在二楼的入口连接这小北和环市路交界的一座人行天桥,内里的商铺齐聚服装、电器以及生活用品,更高的楼层则是写字楼,在这里形成了亚非商人生活的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2001年,18岁的Andy来到中国,他说,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英语。“但我好像对学习这件事情没什么兴趣,”Andy笑着说:“学了个几个月,我就想跟着我父亲开始做生意了。你看,我现在中文说的要比英语好。那是我跟着在这里的中国客人还有我们餐厅里的中国员工学的。”
忙不过来的也门餐厅
每天早上8时,沙巴餐厅准时开门。Andy说:“光景好的时候,很多商人都会在早上10点出现在餐厅里,然后我们会一直忙到第二天的凌晨。”
在沙巴餐厅,最受欢迎的当属也门大饼。大饼的做法与新疆的馕有点相似,把面粉搓成面团后,在用手把面团按压开。
“我们不用擀面杖,没有这种工具,靠的就是人手。”Andy说:“按出来的饼很薄。然后在把饼放到炉中,靠着炉壁上把饼烤熟。”也门大饼的量也很大,记者在现场比划了一下,一张也门大饼的直径约有60厘米,Andy说一般三个外国人能吃完。“也门大饼对于我们而言,就像是中国人的米饭,几乎每个来这里的人都会点上一份。”
此外,店里的羊肉焖饭也是Andy的推荐菜品之一。他说:“我们一般挑选不超过30公斤、尚在吃奶的小羊,这样的羊膻味较少。把羊肉切碎,铺在来自巴基斯坦的大米上,一起焖熟。肉汁渗透到米饭中,也非常受人欢迎。”Andy告诉记者,店内与羊肉相关的菜品非常多,巅峰时期,一天店里就能消耗60头羊。
“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十几年来,这家沙巴餐厅除了位置不变,口味不变,其它都在变。Andy表示,餐厅原来只租了一间铺面,后来生意好了,又把隔壁的一个铺面租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店里的装修每年都翻新,但口味一直没变。
“我们一直致力于做正宗的也门菜,也是为了慰藉那些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同伴们。”Andy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来自不用国家的客人来到这里。有一段时间是非洲客人多,后来是阿拉伯人,从去年开始,可能因为很多外国人当时都回去了,我们店里来了许多的中国客人。”
生活在广州的这几年,Andy说自己也交到了非常多的中国朋友。“我也会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出去玩,对于我来说,广州就是我第二个故乡,非常的安全,我应该会在这里长久地生活下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