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文研 乐娟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实习生 单宇 (另标注的除外)
1月26日,《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开幕式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刘斯奋、许钦松、章以武以及李劲堃等众多文艺界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这是广州市首次举办的全面总结广州文艺百年历程的大规模展览,是广州近百年来文艺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结。
大展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人物和作品为顺序的呈现方式,分为“旱天雷·心向光明(1921—1949)”、“得胜令·红棉璀璨(1949—1978)”、“风云会·南国春早(1978—2012)”、“步步高·出新出彩(2012—2021)”以及“广州文艺百年大事记”、“广州文艺百年大家”和“广州百年文艺经典影像馆”七大板块。
“近现代以来,广州一直在中国文艺现代转型上勇立潮头,包括马克思主义率先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现代文学的开端,广东音乐的现代转型、广东戏剧的革新、岭南画派的创立、西洋画的率先引入等。”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鹏程介绍,在整理盘点广州文艺发展成果、梳理展览展品的过程中发现,广州文艺百年这座宝库令人震撼。
本次展览精选了1000余件珍贵藏品,包括现当代的文艺精品、历史文献、报纸期刊、名人信札、音像实物等。有些是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品力作,不少珍贵文物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著名雕塑家潘鹤的儿子、潘鹤艺术馆馆长潘奋介绍,此次展览机遇难得,为了支持展览,特意出借了《艰苦岁月》《开荒牛》两件作品标准稿,在丰富展览的同时,也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3日,展览现场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展示方式、融合多种视听手段动态展现经典作品。现场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与名作合影,浏览展出作品背后的故事。
1、《新青年》季刊创刊号(广州鲁迅纪念馆提供)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广州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镇,奠定了广州在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921年4月,《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广州,社址在广州的昌兴街26-28号。迁址当天,《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即在广州出版,宣传革命理论。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停刊。1923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创刊号称为“共产国际号”,由瞿秋白主编,封面和刊名由瞿秋白亲自设计和题写。
2、康有为《行书天大乐始八言联》(广州艺博院提供)
康有为在书法艺术方面所作的贡献,绝不比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逊色。他是继阮元、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这件作品是用宿墨书写,起笔是浓墨湿笔,非常饱和,以至于在宣纸上化出“毛茸茸”的一圈儿,而浓墨的部分则像是有厚度一样。
康有为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化方为圆”,他在博览群碑并钻研北魏摩崖石刻《石门铭》后,笔法追求气势,不拘小节,体势洞达,宽博舒展,然而却是用圆笔较多,这是他对魏碑方笔的一种改革。
3、高剑父国画《东战场的烈焰》(广州艺博院提供)
国画《东战场的烈焰》描绘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炸毁的上海闸北东方图书馆之景,现收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
从画面上看,被炸毁的东方图书馆只剩一片废墟,战火的余燃未熄,且火光冲天,前景除了杂陈的瓦砾和电线杆外,还依稀可辨东方图书馆西式的门廊,而后景则屹立着被炸后的断壁残垣。
作品在构图、画法和情绪渲染方面和高剑父的另一名作《火烧阿房宫》近似。这两件作品都是对战争废墟的直接描绘,构图皆是依对角线展开,中间留白,以建立时空的先后序列。
4、李铁夫油画《未完成的老人像》(广州美术学院提供)
在李铁夫的所有油画作品中,《未完成的老人像》是颇为特别的一幅。不仅作品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而且作品强烈的技法语言也与其他作品不同。
画面突出的特点是笔触的运用。画家如同雕塑家般,为了抓住对形体的强烈感觉,快速地塑造形象。留在画面的笔触既像是粘附在结构之上的泥巴痕迹,又像是刀劈斧砍,画中人物像一尊未完成的雕塑。
另一特点则是对色彩的运用。光源和环境的色彩、头部不同部位的色彩倾向被强调,但色彩的过渡和倾向又恰到好处地统一在画面的色调节奏之中。用极其概括的笔触表现对形体的精准理解和“形色一体”的表现方法,正体现了李铁夫折中风格的审美追求。
5、晚清立体照片观片器(公元先生提供)
立体照片产生于1850年代,在欧美社会流行至1930年代。由于电视是1925年才诞生的,故立体照片及观看立体照片的观片器,被喻为“19世纪的电视”。
立体照片是采用双镜头相机拍摄的双影像照片,即通常在长17.8cm×宽8.8cm的画幅上,呈现出左右两幅照片,两幅照片因镜头视角差异会有细微差别。人的两眼通过观片器的镜片观看立体照片,画面上左右两幅照片,就可形成一个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影像。
观众可在展览现场通过观片器观看晚清(1900年)广州沙面场面。
6、潘鹤《艰苦岁月》(广州美术学院潘鹤艺术馆提供)
雕塑《艰苦岁月》创作于1956年,作者为著名雕塑家潘鹤。该作品源自于冯白驹将军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海南游击队斗争最艰难的时候,有个老战士,是当时的特委领导之一的王业熹,一直带着一根竹箫,战斗最紧张的时候,也不肯把它丢了,依然乐呵呵地唱海南民歌。
这个老战士就是《艰苦岁月》雕塑的中那个吹笛子的老人。作品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革命胜利的信念。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上,《艰苦岁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
7、关山月国画《绿色长城》(广东美术馆提供)
关山月国画《绿色长城》是山水画创新的代表作品,不仅表现的内容新,而且笔墨更新,在20世纪70年代初颇具影响。
画作取材于中国第一滩(广东电白)的沿海防护林带。画中一排排的防护林正经历狂风的袭击,如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农田,防止沙、土流失。
画中树林的重复列置容易单调乏味,画家平中求奇,力避雷同,加强了背景的表现,把枝干、树叶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使得画面宽阔深远。
8、唐大禧雕塑《猛士》(唐大禧先生提供)
1979年6月,雕塑家唐大禧(后来曾担任广州雕塑院院长)创作的著名雕塑——《猛士》诞生了。
这部作品,唐大禧选用一个裸体女子骑在奔驰的骏马上,集全身之力,引弓蓄势,猛然释放的一瞬间。作品还有一个副题——献给为真理而斗争的人。之所以用裸体少女,唐大禧认为这样更显大无畏,也能体现对革命的赤诚、真诚和坦诚。
随后,关于雕塑《猛士》的争论轰动全国,其裸体女子形象引发了全国范围乃至境外华文报刊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及人体艺术问题的热评和广泛争论。其影响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成为轰动全国的社会公共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9、《白门柳》茅盾文学奖奖牌、手稿及图书(刘斯奋先生授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提供)
《白门柳》是作家刘斯奋从37岁开始创作,耗费16年心血著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1998年获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广东第一位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
10、李定宁、李斌成牙雕《盛世乾坤》(李斌成先生提供)
牙雕《盛世乾坤》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象牙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定宁耗30余年创作而成的珍藏杰作,作品中直径17厘米57层的象牙球,为目前世界上层数最多、直径最大的象牙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