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作品中。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学生作文】
落红作春泥,更护华夏花
□张嘉镁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三(12)班
中国精神是一个宽泛且美好的概念。它往往与文采诗意相融合,迸发出隽永的魅力。鲁迅曾“举起投枪”,戴望舒曾用残损的手掌“摩挲中国的土地”,毛泽东曾站在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们都曾站在时代奔涌的浪尖上,写下不同凡响的诗歌。文人墨客,诗赋华章,来者如云。而我要推介的,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没有“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也没有“江山如此多娇”的豪气。它仿佛一幅白描画:一位辞官归乡的落魄旅人,骑一毛驴,远眺斜阳落下的大地,挥鞭而去。正所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但到后面作者却发出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位迁客骚人的感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辞官回家后,龚自珍应好友之邀,在镇江的学院教导学生,为他所热爱、所信仰的国家培育人才,直至与世长辞。他一生都贯彻了那句“落红作春泥,更护华夏花”的精神。
而在一度大厦将倾、危如累卵的中国,其实有着千千万万个龚自珍。比如状元投商、办实业救国的张謇;比如创新办学、引领新文化的蔡元培;比如高呼性别平等、撕去封建裹脚布的葛健豪……甘于脚踏实地,勇于开拓创新,敢于以身许国,他们所代表的,便是一种“中国精神”。百年之前,“救国”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大命题。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他们的鲜血与青春催发一树树似锦繁花,即便不能做盛放的牡丹,也要做树下润泽的青泥。
而如今,中国这棵大树根基深厚,枝繁叶茂,但我们仍要面对并思考国与民之间的永恒命题。比如疫情当前,人们仍需要发扬“中国精神”。八十高龄的钟南山连夜搭高铁逆行至武汉,最美快递员汪勇活跃在帮助医护工作者的一线,东北小伙蒋文强滞留武汉,却毅然承担起志愿者的责任……
对于今日之中国,我们必定要背负这样一份责任。所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管是牡丹还是苔花,我们都可以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最大地发挥生命热度,滋润华夏的大树,让它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认为《己亥杂诗》中所表达的,也正是顾炎武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思想,这便是我推荐《己亥杂诗》的原因。
希望你我也能秉承前辈们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中国精神,“落红作春泥,更护华夏花”。
【教师点评】
这则材料首先是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任选一项或多项来立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来写,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然后还要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比如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
内容方面,要注意所选作品应当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或者具有代表性,最起码要做到具有反映“中国精神”的思想意义,而非仅具有文学价值;
文体方面,要注意这是一种“推介性文章”,写作时不应指向人而应指向某本书或某个作品去推介,推介时还必须围绕“中国精神”来展开论述,也可以附带介绍作品的语言以吸引可能面对的读者。
当然,所有文字必须能够联系实际,对于个人如何践行“中国精神”作出指导,所以语言更应当生动形象,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本文作者首先审题是准确的,能紧紧抓住“中国精神”的主题和“推介作品”的要求,结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将“中国精神”具化为“甘于脚踏实地”,“敢于以身许国”,并结合龚自珍的经历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
其次也能够联系当今现实,论述我们如今为何还要推荐这样的文学作品,是因为要传承中国精神,联想到具体的像钟南山等具有“中国精神”的人物,也为作品的推荐增添了时代色彩。
最后要说的是,作者文采斐然。整体来说,不失为一篇优秀例文。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梁秋燕)
【非师点评】
“中国精神”是个非常大的命题,不好写。所幸作文要求是在《中国精神读本》中选择一篇或一部作品进行解读、推荐,其实是要写一篇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读后感。
张嘉镁同学选择的是龚自珍《己亥杂诗》,非常有眼光。龚自珍在1839年己亥年写下了315首诗,构建了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存在,既是自己人生观世界观与美学观的文学表达,全面展现了一位中国传统文人的大视野、大情怀,同时也是唯一一位将一个年号生生变成自己专属的诗人。
面对这样一部大作品,小作者没有怯场。他从大处着眼,结合龚自珍的人生阅历与家国情怀,对《己亥杂诗》有着整体的把握;又从小处落笔,紧紧围绕“落红作春泥,更护华夏花”这一主题进行论述。结合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刚刚过去的疫情中的种种大小人物进行阐述,点面结合,从容不迫,将作品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
(专栏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麦小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