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李钢 谢小婉
海报/陈健怡
“我终于成为自己一直想成为的模样,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感恩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而我仅仅是万千医护人员中的一个代表,也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和本分。”
12月2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副主任蒋文新,走上了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领奖台,接受“广东省劳动模范”这一荣誉,并且作为劳模代表进行了发言。
作为广东省的一名重症救治专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蒋文新奔赴抗疫一线,担任广东省援助荆州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协助广东援荆医疗队让“集中收治”这一广东经验在荆州落地,带领全体援荆医护人员实现患者清零,完成援荆救治任务。“当时,我内心的期盼,就是早日还给患者自由的呼吸。”
奔波会诊,搭乘货机驰援一线
蒋文新参与抗疫,并非始于荆州。
早在今年1月初,面对全省多地陆续出现的疑似病例,蒋文新就已经作为专家组成员,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地市,参与会诊。
他回忆说,1月16日,他在湛江第一次看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片子:那是一名刚刚从武汉返回湛江的病人,病情相当严重。当时,蒋文新只戴了一个医用N95口罩就来到病房,为病人做了全身检查。
2月10日,蒋文新接到广东驻荆州前线指挥部急电,紧急调往前线担任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和重症救治中心主任。
2月11日,他的身影出现在前往湖北的飞机上。只是,当天的专机已经没有空位,所以他坐的是运送救援物资的货机。
集中救治,推动广东经验落地荆州
到了荆州,蒋文新依旧是马不停蹄。连着几天,蒋文新都跟着前线指挥部负责人到各个县区去踩点。那几天恰逢荆州降温,大风大雪。面对当地的严重疫情,广东医疗队希望能尽快让广东经验落地荆州,尽快把重症、危重症病人集中收治。
蒋文新认为,集中救治有很大的好处,既能集中医疗资源、减少消耗,也能让医护们更快熟悉治疗。所以,必须要做。
因此,广东医疗队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荆州市中心医院成立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每天,他都会出现在重症病房中,参加医院和远程会诊筛查危重病人,指导多例新冠肺炎患者进行ECMO治疗。
2月19日下午6时,监利县中医院向前线指挥部打来了求救电话,当地的一名危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必须实施体外肺膜救治才有生存机会。当时,道路因为疫情被封锁,加上暴风雪天气,病人长途转运风险很大。可蒋文新认为,不转运肯定会死,转了不一定能活、但至少有活的希望,医护人员要做的就是为病人铺出一条生路。
将危重症病人进行长途转运,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他亲自参与,全程随车保驾护航。回程的路上浓雾弥漫,视野极差,还差点翻车。他耗费了12个小时,完成了国内首例危重新冠患者远程体外膜肺救治转运,历经艰辛完成了手术。
“做减法” 根据病人情况适度治疗
对于临床治疗,蒋文新有着自己的坚持。他反对过度治疗,强调要“做减法”。他坚持按照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发现什么就处理什么,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处理。
他表示,对于新冠肺炎,拼命治是帮倒忙。相反,他选择做减法,通过心理干预调整病人心态、保证病人睡眠质量,很多病人也因此逐渐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病情呈现稳定状态。
他还发现,高危人群病情稳定了十天半个月后,会突然有个爆发期,病情发展特别快,迅速恶化。但是,这种恶化在临床上有很多苗头,比如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慢性缺氧后机体就跟着垮了,这其实并不复杂,可以提早发现。对此他提出,只要改善了缺氧问题,就可以提前防止器官衰竭情况的发生。后期的临床实践也印证了蒋文新的这一观点。
蒋文新的个性很直接、很坦率。在荆州,他曾经对医护人员们说,是英雄还是狗熊,就看能不能把工作做好。临床上踏踏实实做事情,才对得起“英雄”这个称号、对得起这个荣誉、对得起此行的目的。“把病人护理好,治疗好了,那你才是真正在做英雄。”
重视教学,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除了临床治疗外,蒋文新还非常重视对荆州当地医护人员的培养。他认为,广东医疗队不仅要在救治上发挥作用,还要给荆州当地留下一支能够继续战斗的队伍。因此,蒋文新积极开展培训和讲座活动,并且在病床边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医护人员。
“医生的成长,就是要靠手把手地教出来。”他告诉记者,医学教学是动态终身的,要把每个问题都给对方讲明白,自己毫无保留地把医疗技术留在当地,就是希望当地的医护人员迅速成长起来,胜任今后的危重病人救治工作。
在荆州的病房里,同事们喜欢在蒋文新的防护服后背上写上“老蒋借荆州,有借有还”的句子。或许有些调侃意味,但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在这名重症救治专家的带领下,早日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完成援助荆州的医疗使命。3月27日,广东援荆医疗队实现在院患者“清零”,完成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作为一名医学专家,蒋文新也有感性的一面。回忆起在荆州抗疫的日子,他会因为疫情得到控制,荆州这座古城渐渐恢复生气而感怀,也会在回到广东后,因为牵挂千里之外的病人而伤感。
在广东医疗队完成援荆任务回到广东后,从荆州传来一个好消息:一名感染新冠肺炎68天,期中45天要依靠体外膜肺维持生命的危重症患者康复。得知喜讯的蒋文新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接手这名病人的时候,他内心的期盼就是,早日还给她自由的呼吸。
延伸
参与创建南方重症医学“黄埔军校”
回忆起自己的从医之路,蒋文新说,自己的父亲曾经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名劳模,但父亲在他5岁时因事故牺牲在矿井工作岗位上。眼见母亲和邻居老工人们病痛一身,他从小就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1986年,蒋文新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一次,一名呼吸衰竭的老人急需呼吸机救命,但是医院的呼吸机偏偏在这时候坏了。心急如焚的蒋文新急忙请教学习机械工程的同学,最终修复了呼吸机管路,成功救活了这名病人。此后,他迷上了拆修呼吸机,也迷上了组装维护各种医疗设备。
后来,他进入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参与筹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那时的蒋文新,每天都会来到工地上监督各个施工细节,熟悉病房任何一个角落的设计目的。多年之后在荆州,他每天都坚持进病房关注各个细节,就和当年一样。
省医ICU建成启用后,成为中国南方重症医学的黄埔军校,18年来培养的上千名优秀学生遍布全国,很多人成为了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骨干力量。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省医ICU人员发挥了核心作用,创造了病人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优异成绩,蒋文新也因此荣获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省医制定的学科建设标准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国家卫健委的指导意见,科室成为国家级重点专科。
回顾自己从医以及参与抗疫的经历,蒋文新心潮澎湃。他表示,今后作为一名劳动模范,他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精神,执着于工匠精神,用高强本领全力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自己一定会珍惜荣誉、保持本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精益求精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把今天的荣誉化作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为我国医学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