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结直肠癌是困扰中国患者的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随着中国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患者生存率已经得到很大提升,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11月13日,默克主办的“携手同行,精准论道”2020结直肠癌精准联盟峰会上,专家直言:我国结直肠癌患者诊疗面临两大挑战:中晚期患者多,转移患者多;基因检测率低、精准治疗率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呼吁:“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建立诊疗一体化,规范治疗,惠及更多结直肠癌患者。”
我国结直肠癌患者诊疗面临两大挑战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约38.8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13.61/10万。结直肠癌是困扰中国患者的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万德森指出,近10年来的努力,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从40%提高到50%,但同5年生存率达70%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近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结直肠癌患者跨越了五年生存期,实现了更长的生存获益,但中国的结直肠癌诊疗仍然面临挑战。
默克中国医药健康业务董事总经理罗杰仁指出,今年9月发布的中国首个且唯一的大样本《中国中晚期结直肠患者诊疗现状调查》显示,两大挑战颇受关注:一是中晚期患者多,转移患者多。83%的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44%的患者出现肝、肺等部位的转移,给治疗和预后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基因检测率低,精准治疗率低。我国患者的RAS基因检测率仅为19.1%。相比两项国外研究显示,意大利的检测率为35.1%,美国的检测率为41%,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基因检测率明显偏低。与之相对的是精准治疗的低效应用,靶向药的使用率仅为 37.3%,其中一线治疗时EGFR药物的使用仅占靶向药物的36.1%。
罗杰仁指出,“针对目前中国结直肠癌意识低、基因检测覆盖率低、精准医疗使用率低的现状,我们需要逐一解决这些问题,构建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生态圈,促进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和行业规范的制定,让更多患者获益。”
所有新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均应进行基因检测
据统计数据显示,83%的中国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就已处于中晚期,44%的患者出现肝、肺等部位的转移。在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50%的RAS基因状态都是野生型,此类患者能够通过特定的靶向药物(如抗EGFR单抗)实现生存获益,但前提是确定基因突变状态,制定治疗方案。
2020年4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发布《结直肠癌诊疗指南》,建议对所有新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均应进行RAS、BRAF和MSI的检测。万德森教授指出,对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靶向药物治疗是很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检测结果能够帮助我们筛选有效的药物。
“基因检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根据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及用药方案,从而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强调。
精准检测标准和报告亟待规范化
“值得指出的是,基因检测能够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但是检测过程和检测报告还存在很多问题。”张苏展教授指出,“一方面,医生在解读报告时未能达成共识,未形成解读的标准;另一方面,检测企业出具的报告亟待规范化。”
“根据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及用药方案,从而给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规范化的基因检测过程和报告至关重要。曾经有一个病人拿着一份血液报告告诉我,他的RAS是野生型的,没有突变。当地的医生已经给他进行了10个疗程以上的靶向药物治疗。但事实上,他的RAS基因已经发生了突变。”因此,张苏展教授提出质疑,我们的医生解读报告时,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判断RAS是否发生突变。
构建中国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生态圈,离不开产、学、研、医的跨界携手,少不了学会、医疗机构、企业等多方社会资源的通力合作。目前,业内各家检测公司出具的基因检测报告尚未有统一的报告规范,这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解读困难。
张苏展教授提出:“我们临床医生急需在结直肠癌精准联盟的指导下,有统一的、规范的、我们能够读得懂的标准基因检测报告来支持我们的临床工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