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筑新时光⑨】广州城市更新:构筑医疗卫生新格局
2020-11-13 14: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广州新医疗设施布局加速形成

【本报专访】

“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这是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2020年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掷地有声地说。

而卓越的医疗条件,无疑是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

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中,排名前一的是医疗卫生。正因如此,医疗卫生设施的更新成了城市更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广州市综合医疗水平位列国内三甲 图/梁怿韬

按此前多家医疗研究机构的排名,广州市的综合医疗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国内三甲。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如何夯实这种优势,并借助城市更新的东风,使广州的医疗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未来还将有什么重要举措?

带着一系列问题,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近日专访了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唐小平。

“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
广州新医疗设施布局加速形成

“以前看一个大一点的病,路上至少得花一个多小时,如果想到广州知名的三甲医院——‘中山一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看病,路途更远。但明年我们在家门口就有大医院可以看大病了。”家住南沙区横沥岛的居民陈先生说。随着广州医疗布局的优化,有这样感受的广州市民为数不少。

唐小平介绍说,近年来,广州市卫健委一直在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解决‘看病难’问题。”他介绍了广州市卫健委制定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年)(修订版)》及当中“一主、一副、五分、网络化”的医疗卫生设施总体布局。“规划的目的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落实卫生强市战略,如今广州呼吸中心等一大批医疗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一主”为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在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南部,医疗服务资源丰富,但个别医院设施老旧、用地不足。借助城市更新的契机,中心城区不少医院有了原址扩建的可能。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址二期工程(含综合病住院楼、医疗学术培训楼、传染病住院楼、医技楼)和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围分院均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广州呼吸中心正加紧建设中,学术科研区和医疗区相关建筑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在进行砌筑工程、机电管线、桥架安装等工程施工。类似的工程极大地拓宽了原有三甲医院的发展空间。

南方医院焕然一新的惠侨楼 图/梁栋贤

“一副”指将南沙设立为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重点布置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唐小平说,未来南沙的定位很高,“不但是广州医疗卫生服务副中心,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分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都在规划建设中,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预计近期开业。

“五分”指黄埔、番禺、花都、增城、从化五个医疗服务分中心,设立“五分”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优势医疗资源向城市周边地区辐射延伸。这些热点区域内,一批新兴的三甲医院正在崛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即将落成,南方医院知识城院区和增城院区正在建设,它们将满足周边市民的医疗需求。

实现15分钟卫生服务圈
广州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在今年刚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中提出,城市更新地区要按医疗、养老等专项规划并结合用地情况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新建三级医院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7公顷的新指标,此外,对基层医疗设施的配套也有相应要求。

而这也体现在医疗规划修订版关于“网络化”的定位内。“网络化”指在“一主一副五分中心”基础上,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以社区服务中心(站)和镇卫生院为主要载体,构建层级合理、功能联系的网络化空间结构,这既是实现广州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方式,分级诊疗也有效减缓了大医院布局的压力。

“不能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挤,否则再多建几家三甲医院都不够。”唐小平认为,“但引导市民小病到社区医院就诊,不能靠‘堵’,只能靠疏,必须完善基层医疗系统的布局,补齐各街镇的短板。不说核心区域,广州光镇卫生院就有31所,村卫生站931个,基本覆盖全市所有街镇,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

在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中,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将城中村改造等全部纳入规划,围绕人口数量、开发强度等,对计划全面改造城中村地块进行医疗服务能力指数评估,以期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一枝独秀不是春
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水平提升

“要优化新兴区域的医疗设施水平,不能光靠公办医院,还有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唐小平介绍说,广州鼓励和支持优质医疗资源来穗办医,从审批、用地、用房、税收、财政、医疗服务等各方面,都给予政策支持,还创新审批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营造社会办医良好政策环境。

中大肿瘤医院黄埔院区门诊大楼顶楼 图/梁栋贤

位于增城的广州前海人寿医院已开业,位于黄埔的泰和肿瘤医院和皇家丽肿瘤医院、位于番禺富力UCLA医院等正积极建设中。广州的民营医疗机构数、床位、诊疗量稳步增长,2019年民营医疗机构床位占比提高到18%,逐渐形成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新格局,也让市民就医有了更多元的选择。

【实地探访】
医疗资源优化 市民幸福感提升

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越秀院区(下简称“中肿越秀院区”)门诊化疗区一角,患者单燮(化名)正在化疗,虽然身形比同龄人消瘦点,脸色也苍白几分,但他精神还不错。

得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埔院区(下简称“中肿黄埔院区”)即将开业的消息,家住从化与黄埔交界处的他心中充满了期盼:“去老院区看病我单程至少得一个半小时,如果去新院区可以节省一个小时。”

在城市的另外一个角落,曾多次到南方医院就诊的孙女士也表达了对南方医院扩建的欣喜之情:“新急诊大楼从普通门诊中分离出去,门诊流程更顺畅,看病比从前快好多。”

中肿黄埔院区的开设与南方医院的扩建,仅是近期广州众多医疗设施新建、扩建、更新的缩影。城市更新带来的不仅是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亦重整了全市的医疗资源。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实地走访上述两所医院后发现,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不但带来市民健康水平的改善,还带来市民幸福感的巨大提升。

选址远郊,填补片区三甲医院空白

在今年刚出台的《广州市城市更新单元设施配建指引》中特别提出,新建三级医院用地面积原则上不低于7公顷的新指标。

中肿黄埔院区的选址与上述指引不谋而合。从地铁14号线知识城支线何棠下站D出口出来,抬眼可见中大肿瘤医院的标志性LOGO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几个大字。新院区位于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片区内,东邻增城,北靠从化,黄埔、增城、从化三个区的患者前往新院区比旧院区近很多,它的开业对住在这三个区的病患都是利好。而中肿黄埔院区的出现,也填补了其所在的知识城板块在三甲医院方面的空白区。

医疗设施优化、城乡资源均衡,构筑广州市全新医疗格局 图/梁怿韬

打造地铁站旁新院区,提升就诊便利性

最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医院和地铁站的距离很近,医院围墙和地铁站D出口紧挨着,门诊大楼主入口与D出口仅100米左右,这让很多像单燮这样的患者对新院区充满了期盼。

因癌症发现得早,单燮具备不错的手术条件,现已进入术后化疗阶段。然而老院区床位紧张,术后恢复得不错的他很快被安排出院,化疗在门诊进行。从地铁区庄站到肿瘤医院越秀院区步行需15分钟左右,中间还得过两次马路、上下一座天桥,这对平常人或许没什么,但对肿瘤患者来说,是不小的负担。

从单燮家出发,若不塞车,开车前往越秀院区要一个小时以上,做完化疗人通常很疲惫,他不敢开车。若乘公共交通工具,要先坐公交车、再换乘两次地铁,单程至少一个半小时。

“化疗的头两天还能勉强这样换乘,从第三天开始因为药物影响,身体更疲惫,实在无法坚持,只能打车回家。”单燮说,“第一个疗程第三天治疗结束,我本打算像之前一样坐地铁回家,谁知才走了三五百米就累得直冒冷汗,还恶心、发抖,全靠路人帮忙才拦了一辆出租车。”

但坐出租车就算不塞车,单程也要150元,每天来回得300元,一个疗程5天,一两千元的出租车费,对于要养孩子、又有病在身的他来说压力不小,若有便利的公共交通无疑省钱省力。

新院区从选址开始就考虑到交通问题,离医院最近的何棠下站D出口设置了专用电梯、出站扶梯及轮椅坡道……方便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出行。为方便患者和医护人员来往新旧两个院区,医院还将开设两个院区之间的穿梭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发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注重考虑让新开设的医院(院区)拥有便利的公共交通,而像南方医院这样的老医院,也会进行交通优化,便利患者出行。南方医院南侧距地铁3号线京溪南方医院站三四百米,交通条件不错,医院门前的道路及天桥经过历年的拓宽、整修,大大地方便了就诊患者及周边居民的出行。

借城市更新之机,优化医疗设施格局

城市更新本身不仅仅是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其内里是对居住、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资源的重整、优化。

南方医科大学近期公开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显示,南方医院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进行改扩建,增加教育科研用地、减少二类居住用地,地块内建筑限高从原来的40-50米增至105米,改善医院床位紧张、病人住院难的问题。

从南方医院惠侨楼出来打饭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这边的床位太紧张了,新的惠侨楼开始使用后,情况好了很多。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南方医院部分新建筑正在紧张施工中,包括国家肾脏病研究中心大楼、医疗服务楼、门诊楼扩建裙楼、科研中心、文体中心、后勤服务楼。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也将优化,建成后的新南方医院将为病人提供更周到完善的服务,也为工作人员提供更齐全的生活和工作设施。

中大肿瘤医院黄埔院区新门诊大楼 图/梁栋贤

而中大肿瘤医院黄埔院区的开设,也拓宽了医院的发展空间。位列全国三大肿瘤中心的中大肿瘤防治中心及其附属肿瘤医院,地处广州越秀区东风东路和先烈南路的狭长三角地带,用地已基本饱和,发展空间已无腾挪余地,但仍有大量病人等待检查与治疗,黄埔院区的建设为肿瘤防治中心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黄埔院区将在越秀院区现有科室基础上作整体延伸,除同时设立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室,并进行专业细化分组、施行单病种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外,越秀院区原有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血液肿瘤科及胰胆外科将整体搬至黄埔院区,该院区还将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日间手术及快速康复等特色医疗服务,并将围绕重点专科开展中心学科群和医教研一体化模式建设。

“黄埔院区正式运营之后,医疗资源将在两个院区进行充分共享,主诊教授团队将定期轮转,派驻的都是年富力强、最有实力的核心骨干专家,确保病患在越秀、黄埔两个院区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高水平医疗及服务。”中肿黄埔院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曹蔚玮介绍说。

黄埔院区一期开放600余床位,新院区地处中国和新加坡跨国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生活配套成熟,正发展成为产业、居住、环境相得益彰、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该院区环境宜人,也将带给病人更好的就医体验。

在中肿黄埔院区旁,还有皇家丽肿瘤医院和泰和肿瘤医院,三家医院直线距离只有100米左右,一所公办医院和两所民营医院之间错位发展,有望共同合力,使这一片区形成肿瘤防治的高地。

黄埔院区进入整饰阶段,预计明年春开业

黄埔院区的施工进度怎么样?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医院有东西两座塔楼,西面塔楼高6层,主要为门诊功能,东面塔楼高11层,主要为住院功能。医院大楼正在最后装修中:现场铺地、水电、卫浴等硬装已基本完成;门诊大厅的电梯已装好,自动扶梯则已基本安装完毕正在调试中;绿化工作也已经完成了大半。记者登上门诊大楼楼顶后发现,各种管线也已基本安装完毕。

门诊大厅二楼,有一处大型设备覆盖着塑料布放置在中庭附近,两位辅警正坐在旁边的小板凳上值守。辅警姚华(化名)告诉记者,很多贵重设备已提前到位,为解决防盗问题,整个院区已有十多位同事轮班执勤了半年。“这些大型设施需要较长的调试时间,加上今年很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医院的开业时间推迟了,所以才提前值守了这么久。”

按目前的计划,黄埔院区预计在明年春节后正式开业。多院区发展下的中大肿瘤医院追求的不仅是规模和体量的增长,更将带来病患就诊体验质的飞越。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广州焕发新活力 图/梁怿韬

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更新工作部署,广州市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为目标,兼顾公平与效率,制定城中村改造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高标准配置各级医疗卫生设施,并指导各区积极引进优质社会资本、高端医疗集团、国内外知名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入驻。

广州正补强短板,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供给与服务水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策划 | 孙璇 刘云
统筹 | 刘云 冯茵
文字 | 梁栋贤 吴之行 穗卫健宣(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辉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 | 冯茵
设计 | 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