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李婷婷
图/主办方提供
从中国革命的精神圣地宝塔山,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地标广州塔,“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交流展来了。
10月20日-11月5日,两地画家的近300幅作品将在四个不同展区与市民见面。
10月20日晚,由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策划,广州广电传媒集团、海珠区委宣传部、越秀区委宣传部、高剑父纪念馆等多家文宣机构联手举办的“从宝塔山到广州塔——长安、岭南山水画名家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广州塔下的“潮墟”。
长安画派、岭南画派各大名家齐聚一堂,见证“长安精神”与“岭南精神”的不解之缘。
长安、岭南画坛代表人物作品参展
本次交流活动号称是“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安画派、岭南画派交流展览。
10月20日-11月5日展览期间,四个展区分别设在十香园纪念馆、越秀区文化馆、高剑父纪念馆和春睡画院美术馆。长安、岭南画坛代表人物赵振川、崔振宽、陈金章、陈永锵、方楚雄等两地名家都有参与展览。
10月20日,交流展览在广州塔下的“潮墟”举办了两地画派名家交流沙龙活动。长安画派的赵振川题词的书法作品《从延安宝塔到广州塔》,以及赵振川主创,长安、岭南画派名家共创的山水画作《长安岭南共家国》闪耀亮相。
据了解,这两幅作品在展后将被留在广州,见证长安画派与岭南画派之间共同的开放包容的艺术精神与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当晚的“潮墟”热闹非凡:大屏幕上播放着长安、岭南两地画家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两地作品向观众讲解两地画家的创作故事,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岭南画派和长安画派各自的特色;同时,广州塔也点亮灯光,“从宝塔山到广州塔——长安、岭南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及“长安岭南家国同在”字眼缓缓出现在塔身,吸引现场观众驻足观赏及拍照留念。
打破地域壁垒让山水艺术走近百姓
宝塔山,中国革命的精神圣地;广州塔,改革开放的成果地标。从宝塔山到广州塔,这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是继往开来的象征,是民族命运改变的见证。
在上世纪民族命运紧要关头,岭南国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奔赴西北,与赵望云等西北的艺术家走在一起,宣传抗战,西北写生。自此,岭南画派与长安画派结下不解之缘。这在本质意义上是两个画派的前辈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精神与艺术主张。
在百年以来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长安和岭南这两个从文化、民风乃至于审美、气质都迥然不同的地域,在美术史上产生了相似的驱动力。
20世纪中国画坛产生了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画家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和以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画家为首的岭南画派,二者在文化策略上具有相似之处,都从生活与现实中寻求中国画发展的新方向。
本次活动策展人、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介绍,本次交流活动邀请了多名长安名画家重游岭南故地,旨在让大家饱览改革开放发展成果,重新认识当下最新、最潮流的岭南文化发展前沿,以促进长安、岭南的文化交流,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现当代美术学院中心主任杜少虎介绍,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域画派。
两地画派从中国革命到改革开放,见证了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本次展览体现了两地画派的精神血脉的融合,兼具历史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弘扬了两地画派的家国精神。我们的初衷是打破地域壁垒,同时也让山水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激发百姓对山水画的兴趣与热爱。”
【知多D】长安画派和岭南画派的新时代特色:
岭南画派作为从中国南部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就彰显出极为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注重凝练自身特色,紧扣时代文化主题,积极迎合文化发展需求,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乘势而为,依托国家经济发展重镇的有利地域优势,为内地艺术家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迪。
岭南画派的艺术家们关注社会焦点,着力通过艺术创作展现新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恢弘图景。他们擅用精神层面的感性认知客观呈现文化精神所带来的全新风貌。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改革之风、创新之风和祖国繁荣强盛之风。
来自陕西的长安画派艺术家们,受益于十三朝古都所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瑰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自觉传承延安革命文化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和国家发展趋向,立足新丝绸之路门户的战略定位,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赋予的文化使命,既坚守和弘扬传统,又萌生出无数崭新的艺术理念,在历史文脉的厚重滋养下不断孕育出新的光和热,迸发出更加巨大的文化正能量和创作积极性。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