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前缘:岭南画派经典作品巡展重庆
2020-10-20 19:1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李劲堃表示,岭南画派的产生与发展虽然与广东地区有着天然联系,但其传播与光大,与上海、重庆等地同样密切相关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日前,《翰墨绘新图——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作品展》(重庆站)在王琦美术博物馆展出。

本次巡展共分为“建设新中国”“物阜民丰”“江山新貌”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岭南画派艺术家深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工农一线生产场地创作带来的作品。如关山月分别在1954年、1962年创作的《武昌造船工地》速写和《湛江堵海工地速写》,黎雄才1954年创作的《支援防汛》《张公堤速写》和《汉水所见》等。

二楼展厅中,黎雄才于1958年创作的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工地的系列水墨画作品最当眼。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最早用传统水墨画方式表现三门峡工地的画家,画作看似西洋素描,实际上是用中国画的笔墨手法。

现场展出的这一系列作品中,包括了《黄河三门峡铁桥远望》《临时配料厂》以及长度超过两米的《黄河三门峡工地》长卷等。当年工地上的热火朝天,透过纸面很生动地跃然眼前。

堵海工地速写  关山月

代表了整个南方审美的新倾向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建强等人参加了开幕座谈会。

与会者就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艺术特点、艺术主张以及岭南画派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岭南画派对中国画的创新与变革的重要贡献以及在中国美术现代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1949年以后,新的历史条件赋予秉承“笔墨当随时代”理念的岭南画派艺术家们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继承了“二高一陈”的艺术革新精神,将画笔与时代变迁、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

比如关山月到抚顺露天煤矿体验生活后创作的《煤都》、黎雄才以32米的长卷再现武汉三镇军民修筑抗洪堤坝的《武汉防汛图卷》等,都是前人从未表现过的内容。他们在描绘祖国大地沧桑巨变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画现实题材的表现手法,笔墨语言也随着题材的创新而不断调整。

作为当代重要的艺术家,庞茂琨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学习绘画以来,他就素仰岭南画派的经典与精神。而本次展览重点展示了岭南画派画家描绘新中国的经典作品,尤其反映了解放初期中国的山水气度与时代气息。

庞茂琨说:“岭南画派是近代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画派,代表了整个南方审美的新倾向,对于新中国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庞茂琨强调,岭南画派最为重要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自近代以来,一代代岭南画派画家在探索中国创新问题上,不断提出新观念,实践新方法,融汇东西,名家辈出。”

处处建新村    赵崇正

与重庆有着许多不解之缘

岭南画派与重庆有着许多不解之缘。

李劲堃表示,岭南画派的产生与发展虽然与广东地区有着天然联系,但其传播与光大,与上海、重庆等地同样密切相关。

上世纪40年代,时值抗战期间,赵少昂、黎雄才受聘于重庆国立艺专,任中国画教授。在此期间,赵少昂曾举办两次个展。

关山月也在重庆举办《关山月抗战画展》和《西北纪游画展》,与于右任、郭沫若、傅抱石等驻留重庆的文艺家来往密切。上世纪70年代末,黎雄才、关山月还曾同游长江三峡。他们从重庆奉节乘坐小轮专访白帝城,既入夔门,进瞿塘峡,全程历经20余天,返穗后依据写生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

客居重庆期间,画家们在山河之间寻找新养分,吸收不同绘画流派的技法,重庆亦成为岭南画派发展与传播的重要一站。此次展览让他们再续前缘,可谓是岭南风格走进巴渝的一场特别的艺术盛宴。

邓建强着重提及了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岭南画派代表人物。他认为,两位艺术前辈的创作既有深度也有精度,有些作品虽小,但内涵丰富,可谓“小作品大事件”。

邓建强认为,以关山月、黎雄才为代表的岭南画派艺术实践,奉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宗旨,体现了一代代艺术家与美术工作者的时代担当和责任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信阳南湾水库    黎雄才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