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看西安,百年历史看上海,四十年历史看深圳。深圳——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中的“佼佼者”——成为观照中国现代史的一面镜子。
“深圳经济特区从40年前成立到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刚如是说。
向党中央看齐,将大政方针“落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凝心聚力、立梁架柱、积厚成势,支持深圳发展建设,近年来,更是举全省之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倾力浇灌深圳这棵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常青树”。(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站位高远:
“全省的大事、关乎全局的大事”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
很快,广东省召开全省支持深圳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对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动员部署、全力推动落实。
这是广东向党中央看齐,将中央作出的事关深圳的大政方针“落地”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广东、深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考察,多次就广东、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一项项时代“大工程”纷纷与深圳的发展命运紧紧相连。
2019年,广东把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到了“全省的大事、关乎全局的大事”的政治高度——
2019年8月,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精神,研究广东省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全省的大事、关乎全局的大事,是深圳的大事”;“省委、省政府要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特事特办支持深圳,统筹做好支持深圳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提出全省动员、举全省之力支持推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近日又部署全省支持深圳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真正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深圳发展的高度支持。”谭刚说。
立梁架柱:
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发展建设
近年来,党中央擘画出宏伟蓝图,广东领好“任务书”,制定“施工表”,立梁架柱,全省动员、全域参与、全力推进,支持深圳发展建设。
广东还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全面激发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同年7月,广东正式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明晰起来:分“三步走”、全面铺开,百项任务、方向明确。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19年8月公布后,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印发《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通知》。同年11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将党中央绘就的蓝图“落地”为具体的现实行动“步骤”。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近日公布后,广东迅即召开部署推进会,全面动员部署、全力推动落实。
“可以说,广东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进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没有强大的气魄和推动力、执行力,是很难做到的。”谭刚说。
积厚成势:
推动“单项冠军”迈向“全能冠军”
深圳作为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期间提出建议、邓小平同志亲自圈定的第一个经济特区,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堪称中国经济舞台上的“常青树”。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198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2019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0年的1519倍,年均增长20.7%。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深圳从1.0版到2.0版的蝶变,这也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意味着深圳要实现从经济发展单项冠军到‘五位一体’全能冠军的转变,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单程冠军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程冠军的转变。”谭刚认为。
在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教授看来,40年来,深圳从经济特区到如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其发展始终在广东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圳则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突破点。“广东全力支持深圳发展建设,在政策、体制等方面能给的支持都给了。”
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凝心聚力、立梁架柱、积厚成势,推动深圳不断从“单项冠军”迈向“全能冠军”。(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丰西西 实习生 林少娟)
深圳:治水样本彰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生活越来越便利,幸福感也越来越强。”谈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尤其是近些年的变化,不少市民能一口气列举出许多:河变清了、越来越多重大工程落地开工、办事愈发方便……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从前在茅洲河边走过,大气不敢出。河水像墨水一样,遇到风大的天气,臭味飘到房子里,门窗都得关上……”宝安区居民蔡晓真家住茅洲河边,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茅洲河从“黑臭河”到“生态河”的蜕变:“如今,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人喜欢去茅洲河边的燕罗湿地公园散步,幸福感特别强。”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深圳高密度开发、重污染负荷与有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急剧突显,水污染曾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2016年年初,全市310条河流中有159个黑臭水体,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数量最多,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质都是劣Ⅴ类。
经过近几年治理,深圳水环境实现历史性转折,包括茅洲河在内,所有黑臭水体已连续不黑不臭。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水环境的改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之一,也切实改善了民生福祉。
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最近几年,城市建设又加速了。”这是不少深圳市民共同的感慨。罗湖区桂园街道党群工作部副部长修亮早前家住在福田区,2015年搬到了龙岗区。横跨几个区上班,每天见证着城市面貌在焕新:不仅河水变清了、市容整洁了,多个城市更新、重大工程开工,处处热火朝天……
罗湖区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与“撤县建市”的深圳市同龄,辖区内有许多老旧小区。修亮记得,从前开车上班,在宝安南路路边会看到居民抛弃的大件垃圾;而今,随着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这些脏乱差景象不复存在。说起街道的变化,修亮还能细数出许多,如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建筑外墙粉刷一新、广告牌统一规范、自行车道人行道错落有致等。以物业管理为例,修亮介绍,街道帮助许多老旧的无物业小区引进了物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使小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罗湖区还在大力推动四个“千亿片区”建设,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已然拉开。若站在清水河片区的高楼楼顶俯瞰城区,会发现除了一些昔日的深圳地标格外显眼外,城区还有多个工程在推进,工地塔吊林立,老旧建筑“推倒重来”,释放出更多土地,迸发出更大活力。
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罗湖蝶变是深圳近些年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了城市“硬件”上的不断升级,城市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也在不断优化。
“从前,到政府部门、银行办个事,都需要在工作日请假过去。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中午和周末也上班;加上科技越来越发达,有许多自助机器,可以提供24小时服务。”市民刘琳之说,她的驾驶证到期需要换证,上网查询发现,而今深圳有自助办证大厅,体检、换证都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完成,并且24小时开放。下班后前往,前后耗时不到半个钟,她就拿到了新鲜出炉的驾驶证,这让她大呼方便。
居民觉得办事越来越方便,企业家、从业者也觉得营商环境越来越好。近年来,深圳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秒批”改革、首创“秒报”模式等,全面激发“放”的活力,加大“管”的力度,提升“服”的品质。
“我在深圳注册了一家半导体公司,上午刚注册,下午就接到深圳市商务局的电话。我说要看办公室,政府工作人员就开着公务车带我去……”前段时间,在海口市一场会议上,海口市政协委员袁慧鹰如是讲述在深圳感受到的政务“五星级服务”。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市场主体的活跃,日渐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质和吸引力。(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
珠海:乘湾区东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经济规模增长超过170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超过1400倍,2019年人均GDP位列全国第四……经过40年努力,珠海从几乎一穷二白到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个中变化,珠海百姓感受深刻。
教育发展令人刮目相看
江海是珠海市香洲区格力学校的一名教师,也是一个2岁半小孩的父亲。10年前,他刚到珠海时,总听人说:“幼儿园要么贵,要么让人不满意。”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丝担忧。眼看孩子逐渐长大,江海却惊讶地发现,当年的这份担忧不复存在。
他告诉记者,近年珠海出台了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50%以上,以此解决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同时,政府将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和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措施,扩大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总量。
作为一名扎根在基础教育最前线的小学老师,江海2018年从香洲区一所“百年老校”选配到了崭新的格力学校。他介绍,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一所所老校换了新颜,一所所新校拔地而起。“振兴西部地区教育五年计划”“南湾教育振兴计划”“民办教育提升计划”等相继出台,促进公、民办中小学走上了均衡化、规范化、专业化之路,高品质、高标准的中小学越来越多。
城市旅游欣欣向荣
“珠海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更是我圆梦的家。”广东省拱北口岸中国旅行社董事总经理、珠海市会展旅游业协会会长吕营来到珠海20多年,见证了这座海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
“珠海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路发展,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主题特色不断凸显,旅游目的地城市特色鲜明。”吕营介绍,1997年珠海圆明新园景区建成开业,开创了政府主导城市旅游发展的先河,结束了珠海缺乏大型旅游景观的历史;2006年,珠海海泉湾度假区建成开业,引导珠海旅游业从城市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2014年,珠海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建成开业,进一步强化了珠海城市旅游休闲度假主题特色……
旅游业发展是珠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横琴自贸区设立、“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珠海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目标稳步前进。
城市文明焕然一新
珠海导游钟勇奇的手机相册里,许多照片都与献血有关。早在1995年,23岁的他偶然进行了第一次献血,成了珠海市第一批献血志愿者。随后的25年内,他累计献血200多次,还带动身边不少同事和亲友加入献血的队伍中。“献血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钟勇奇说。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珠海设立献血屋,大大方便了献血市民,由此衍生出的数个临时献血点也人气火爆。“现在随便问一问市民,大家都知道这些新设施。”钟勇奇说,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对市民的影响润物无声,现在,献血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融入了珠海人的日常生活中。(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国颂、钱瑜、郑达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汕头:潮商创业踏出“特区同步”精彩人生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汕头小公园热闹非凡。除了百年骑楼、民俗表演、“网红”雕塑广受好评外,各种小食、潮玩、创意摊位前也围满了八方来客。“无潮不成市”这句俗语在一个个小摊位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80年代,小公园的“灯光夜市”曾是这座百载商埠的最潮去处。经过40载浮沉锤炼,如今它又焕发别样生机。而时代巨变中,藏着几代潮商的拼搏汗水和前行步伐,他们既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高级工艺美术师、潮绣非遗传承人、裕虹抽纱刺绣研究院创始人洪裕静就是其中一人。
特区开放 遍地商机
40年前特区初设时,18岁的洪裕静踏入社会。这个从小擅长刺绣的“巧姑娘”从刺绣样品工慢慢努力,走上创业的道路。随着经济特区大门的打开和优惠政策的落地,洪裕静的小事业越做越大,不仅成为首批申请到进出口权的市私营企业,更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作坊发展到区纳税大户,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也升级至20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
“汕头经济特区日渐开放,遍地是机会。”洪裕静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纷纷“走出去”到外国参加时装节、展览会开拓商机,汕头外贸局更组织不同行业出国招商引资,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汕头的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飞跃;随着通讯、交通日益发达,秉承着潮商的创业拼搏精神,2000年后的汕头更是商机满地,遍地“老板”。
40载砥砺奋进,如今的汕头面貌一新。在小公园长大、见证这个百载商埠发源地华丽转身的洪裕静,国庆黄金周也在这里支起了非遗潮绣摊位。她感慨道:“和以前热闹的‘灯光夜市’相比,近年的小公园更有文化的味道,不仅是单纯的小商品买卖了,更涌现很多创意类、传统文化类和原创类的小摊档。加上游客中心、雕塑、创意涂鸦等,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底蕴。”而这些,不仅是近年来汕头小公园片区重点保育活化的成果,更是整个汕头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缩影,是公共配套完善、文化素养提升、城市形象升级、文化氛围浓厚的全新经济特区的真实写照。
巧识商机 传承文化
2012年对于洪裕静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她力排众议,做了一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的事——调转企业原外贸经营方向,打造国内品牌,提高原创能力,实现客户个性化定制。于是,裕虹抽纱刺绣研究院正式成立。洪裕静不仅着力开拓国内原创珠绣市场,同时通过文化交流、开设免费培训班、与多个学校和机构合作等方式传播传承刺绣工艺。目前她所培训过的学生累计近万人,第一批学徒已成长为相当于中级工艺师的教师级水平。
事实证明,洪裕静的选择没有错。近年来,她带到外国展示的潮绣作品,常引起很大的文化共鸣,不仅频频被外国人点赞,更勾起了许多潮侨的家乡情怀。这也让她信心倍增,始终坚守着传承纯手工潮绣的初心。
除了潮绣之外,还有工夫茶、木雕、剪纸、陶瓷微书……40年来,百业千行都有无数潮人在实现自己梦想,同时传承地方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进步。这不仅是潮商精神内核所在,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在马不停蹄升级城市配套建设的同时,仍大力传承传统文化、打造潮人精神家园的有力体现。(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