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实习生 陈柳余
提起惠州文化教育界的功臣,大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苏东坡。然而,在不少惠州市民的心中,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复建丰湖书院,订立学规,重教育兴文化,同样长久影响着惠州文教的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丰湖书院,寻找伊秉绶在惠州留下的足迹。
留墨宝倡“敦重”学风
“这个‘重’字怎么少了一撇,是损坏了吗?”刚踏入书院,来自广州的游客吴女士就被堂前书写着“敦重”二字的石碑所吸引。丰湖书院工作人员解释称,这原是伊秉绶的墨宝,石刻是按照其历史原貌复刻而来,并非缺失损坏。
绕过大石碑,记者来到乐群堂内,见大堂壁上也高挂着“敦重”二字牌匾,大字旁附带伊秉绶对“敦重”的阐述:“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嘉庆十六年秋,伊秉绶重访丰湖书院时,见到书院内设有奉供自己的祀祠,便令撤去。这牌匾,是记者在丰湖书院中找到的与伊秉绶本人最为密切的痕迹。
重建书院延续文化氛围
惠州学院历史系主任包国滔介绍,嘉庆四年,伊秉绶被朝廷贬谪到惠州任知府,在任六年间,清正廉洁,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深受惠州百姓爱戴。他喜书法、绘画、篆刻,尤为重视文教。
到任第二年,伊秉绶就应士绅之请,重建丰湖书院,他置讲堂、学舍、祠堂,继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风浴阁,还请来“广东第一才子”宋湘任书院首任山长。“丰湖书院的重建,为惠州提供了教书育人的场所,使惠州沉寂多年的教育事业重现生机。” 包国滔说。
2015年12月,惠州市小小说大课堂在乐群堂内开讲,不仅吸引了惠州本土学者来此学习,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的学者也前来听课交流。每到上课之日,堂内文化交流碰撞,重现往昔学风。此亦可视为伊秉绶复建书院、倡导风雅、弘扬学术、以兴惠州教育之意的延续。
设小剧场再现教学场景
“现在民间协会在丰湖书院开办的讲座活动,很像以前书院的讲会。”包国滔说,重建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为惠州教育做出的最大贡献,但仅靠民间协会在书院的自发性活动,难以重展当年伊秉绶办书院兴文化的浓厚氛围。
包国滔感慨,伊秉绶在民间留下不少美名,惠州老百姓至今怀念他,但丰湖书院内却少有看到伊秉绶相关的信息:“可以说,惠州人欠伊秉绶一座纪念祠。”
“要讲好伊秉绶与惠州的故事。”他提议,与惠州学院联手,在校内设立伊秉绶等丰湖书院名人展堂,宣讲名人故事,使学生在校园内接受文化熏陶,延续伊秉绶教育理念,推动惠州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相比于走马观花逛建筑,观看模拟课堂的演出更能让游客感受本地文化。”包国滔建议,应在丰湖书院内开设小情景剧场,实景上演诵读古诗文、静心写字,又或是学生顽皮受夫子惩戒等古时教学场景,吸引游客驻足观看,感受惠州古时教学氛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