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岛首届“公共艺术季”来啦!这份打卡全攻略请收好
2020-08-16 17: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艺术展览、雕塑、西关文化展、群众文化艺术展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实习生 林东苗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实习生 张艺璇
通讯员荔宣

小岛赛琼林,璀璨明珠扬海外,风情万种醉人心。8月16日,漫步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耀眼的“彩虹”、绚烂的“调色板”、可可爱爱的“钢铁娃娃”……

这天,“在一起——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正式开幕,艺术季包括“在一起”——公共艺术展览、“匠之心”——传统文化展览、“时间轴上的沙面”——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拾翠洲”——群众文化艺术展示四大板块,将一直持续到12月。

据透露,今后荔湾区将每年举办一次公共艺术季,使沙面真正成为岭南历史文化的明珠,岭南文化“会客厅”。

以沙面为灵感
20件艺术作品点缀小岛

首届公共艺术季最先抓人眼球的当然是散落在沙面岛各处的17组(20件)当代艺术精品。记者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主要分布在沙面大街与沙面公园,涵盖雕塑、装置以及综合艺术等多元体裁,其中不乏以沙面为灵感的艺术作品。

如作品《折转》,该作品以标尺的形式矗立在一栋西式建筑前,其作者范勃向记者介绍,作品标尺正面是中国的尺度,背面是公制尺度,地面曲折的投影采用英制标尺,将沙面的历史与未来以刻度单位隐于作品之中,寄寓观照历史、凝视当下、面向未来的愿景。作品《未来》形同一个调色盘,代表了沙面中西交融的一面,同时又预示一副“蓝图”即将诞生,代表沙面焕发新活力。

首届沙面公共艺术季艺术总监、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劲堃表示,沙面及沿江一带风貌建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广州作为对外交往口岸的历史记忆点,是外地人士游览、考察广州的打卡点,立足老城市新活力,荔湾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的提升,是非常可喜的尝试。

“这些室外作品采用当代艺术的表达,与沙面古典的环境形成冲突感,达到艺术审美和教育的功能,也是艺术进入城市的一种新尝试。”

展示西关特色
文艺活动陆续开锣

活动主办方介绍,除了公共艺术展览,在长达5个多月的艺术季期间,在沙面还有“匠之心”——传统文化展览、“时间轴上的沙面”——历史文化展示、“拾翠洲”——群众文化艺术展示,三大主题艺术活动,为市民群众送上文艺大餐。

开幕式当天,记者参观了位于沙面大街36号的沙面风情文化摄影展,展厅内策展方采用时空穿梭的手法,同时展示档案馆里珍藏的30幅近代历史影像,和摄影家们用大画幅相机创作的30幅新貌记录,展现岁月轨迹。

荔湾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徐慧明介绍,这些近代历史影像大多由市民捐赠,多是沙面的人文、建筑,“通过这个展览,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沙面的历史与文化。”

市民陈先生正在观看摄影展,他指着其中一幅摄影作品中的江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在广州读大学时,白天鹅宾馆还没出现,江边停放有很多艇,后来建起白天鹅建起来了,他今早过来还专门去白天鹅宾馆吃了荔湾艇仔粥。陈先生已经在广州居住三十余年,他表示这个展览能让人怀念起以往的日子。

支持机构钧明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陈光明透露,从9月底开始,活动将会邀请Lucky、暴力熊等潮牌店作展示,同时也将在周末组织一些年轻人喜爱的艺术类活动。

以后每年举办一次
了解沙面的“前世今生”

沙面,古称拾翠洲,宋、元、明、清时期是广州首商要津,是中国最早的商埠之一。清末民初,岛上相继建成150多栋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拱券廊式、新古典式以及中西合璧的欧陆风格建筑,保留至今,沙面因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

近年来,荔湾区着力保护和提升沙面面貌,去年对沙面的整体品质进行系统提升,今年又以当代公共艺术展览为主线,在尊重岛上建筑、不打扰岛上原有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前提下,举办沙面首届公共艺术季活动,以期吸引更多人了解沙面的历史。

据荔湾区二级巡视员、策展人李黎透露,今后荔湾区每年将举办一次公共艺术季,除了让民众能够欣赏到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外,还要通过邀请艺术家、美术学院的学生周末到沙面来写生、举办文艺演出等举措让民众感受岛上的文化气息,使这个岛真正成为岭南历史文化的明珠,岭南文化“会客厅”。

沙面公共艺术季全攻略

(1)“在一起”——公共艺术展览

·范勒灵《城市生活》

这是一种“硬”和“软”的对比——钢筋水泥的硬,和城市人的软。建筑所组成的框架和线条,又像是一种暗喻的规则和界限。而人类始终在突破,从框架里冲出来,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人们在逃离钢筋水泥的同时,又需要这些结构的支撑,来求得生活的平衡。人们与城市的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背离。在这样矛盾世界里人类发展出新的文明体系和有节制的生存方式。

这也许正是城市的意义,必须接受一些规范和秩序,因为同时规范和秩序也是一种保护机制,能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最大限度的舒适。

·刘可《寻》(效果图)

作品寓意为个体对主体的“寻找”“回归”与“平衡”;蓝色的小角在成长中不断寻找自己的主体——一个不停地转动的圆,在经过漫长的磨合与相互适应后,个体与主体完成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平衡”比“平等”更加难以掌控,亦显结构之精妙。

·洛鹏《归根》

沙面地块作为一片极具历史特征和图像特色的区域,是世界历史与文化层面上的重要注脚。作为曾经的租界,沙面在卸下沉重的政治包袱后,展现出历史尘埃落定后的平静。这种平静随着时间增长,已然融入了广州的城市肌理中。方案以不锈钢为材料,在空间中涂鸦出风的轨迹,指向地面黄铜锻制的树叶。是以二维图像的轻巧转译,与负重的历史文化痕迹作对比,呈现沙面在其历史创伤平复后,城市与人们对文化烙印的接纳与和解;与此同时,其文化知觉,也正在随着历史距离的增长,出现了渐行渐远的趋势,只留下一笔清风,在撩动那片凝固的叶子。

· 王瑞麟《连理枝》

两棵植物在有风的天气里,树干相互摩擦,磨光表皮;无风的时候,两条枝生长蔓延,久之密接在一起,互相增生出新细胞,枝干合生在一起。合生的枝干像不同维度的动能汇聚一起而且不断地生长连接、枯萎了的枝条又渐渐分开,分分接接、生生不息。作品《连理枝》寓意了澳门与祖国同生共荣。

·冯峰《鸭·免》

从心理学上讲,“鸭兔图”是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典型例证。它在表明: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部分只有依存于整体才有意义。

·段俊豪《彩虹》

作者小时候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支很多颜色的笔,写出一个彩色的作业本。初次来到沙面,除了感慨于如此众多的历史建筑矗立在这么小的一座岛上,还发现在沙面大道最中心的位置,居然有一座沙面小学,在这里上学的小朋友们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看着那群小学生,作者想起了当时对于那个彩色作业本的渴望。“彩虹"这件作品,源自那个从未实现的彩色作业本,用不同颜色的led 灯光将小学生作业的内容构成“彩虹”上的色域,这些提供色彩各异内容的作业内容的小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终将化作一团白光,但此时此刻,他们都是最纯粹的色彩。

·斯蒂芬·托宾《与世界对话》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在这茫茫宇宙中,我们用某种看不见听不到的信息在交流,我们的触角伸向茫茫人海,伸向广袤宇宙。是人类意念中与宇宙沟通的方式,倾听与反馈,感应与交流,让宇宙间生命能量的移动、漂浮、融合,而无尽与无限,终究组成的圆,是星球,是人间,是人类个体自我的圆融。

·杨义飞《个体/集体》

《个体/集体》通过“现成品”的材料,秩序排列以形成新的形态及观看视角,产生陌生感,并由此引发观者对于个体与集体关系的想象。

· 乔伊·布朗《爱的面面俱到》《做你后盾》《甜蜜的负担》《为爱驻留》

乔伊·布朗的娃娃,总是模仿人类,他们有着人类的肢体,和仿佛一样的行为。他们像陶俑,却有着钢铁的身躯,然而,每一个,都出乎意表的柔软,像装着一颗云朵般的心脏。它们没有真正的眼睛和鼻子,而且总是那么圆润、自然、闲逸。它们怪诞、拙朴、生机勃勃,从头到脚,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圆融质朴。乔伊的娃娃,想让沙面岛,也变得轻柔,人们在一起,柔软了时光。

·范勃《折转》

《折转》于西式建筑前肃立一件不锈钢镜面的标尺,并与地面的投影成镜像关系。中国尺刻于坚直标尺的正面、标尺的背面为公制单位,地面扭曲投影采用英制标尺,将沙面的历史与未来以刻度单位隐于作品之中,旨在以线性时间与面状空间凝聚成历史的刻度;折转、重迭的结构即蕴含了历史时空不可分裂的互联交错,又映射了人与空间彼此重叠的积极面向。方寸之间,寄寓观照历史、凝视当下、面向未来的闳深愿景。

·曾曦《时间像素》

作品的原理基于两点,一为像素集成成像的原理,二为菲涅尔透镜的成像原理。用倒立缩小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来组合成一个像素集成的通道来阐释作品的核心理念。《时间像素》建立一个行人可以穿过的通道,通道两侧由矩阵式的菲涅尔透镜排列组成,通道内向外看,沙面由无数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组成,通道外向内看,互动的人由无数个放大正立的虚像组成。人是具体的,但从通道外面看,通道内的人是“像素化”的。世界是具体的,但从通道内看世界,世界也是“像素化”的。如果以时间为单位,每一天就是一个像素点,人类的文明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像素的集成,《时间像素计划》就是要在人和世界之间建立一个可以相互对话的“通道”。

·龙凤煲小组《未来》

“调色盘”是西方油画史上不可或缺的艺术工具:即是色彩调和的承载者,也是艺术家与绘画媒介交流的先锋地。在方形舞台上耸立的“调色盘”,即代表了沙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面,又为民众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场域。我们将“调色盘”罩上一层朦胧的磨砂亚克力,磨砂材质的朦胧美代表了中式意象审美特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融合象征着对自我身份的探寻;在颜色上,提取了代表沙面的颜色:拾翠洲的绿、老洋房的黄以及鲜花的粉,融合渐变后整体焕发清新活力的色彩。阅读沙面曾经的历史,我们希望来到沙面的人在他所看的世界中不是一个异乡人,而这个“调色盘”又预示着一幅新的蓝图即将诞生,代表着未来在此孕育。

·王荣《从未老去》

年轻,仿佛总是可以有一点任性的理由,总是有一些迷惘时刻,总是有一些对世界的不合作,总是期望可以保持那一份最初的执拗。当这种新生代的思考和看世界的视角的模拟表达被艺术呈现,也许就是眼前看到的“不看”、“不听”、“不讲”的形态意义。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年轻一代那些成长的痛,同时也是成长的美。

·斯蒂芬·托宾《道路、旅程和抵达》

作品来自一个古老仪式的演绎——男孩子的“成年礼”纪念。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就此成熟,以及成熟背后的责任、义务与担当。这座生命的里程碑,有着山一样的沉甸甸分量,是铜墙铁铸的男人的筋骨。这样的屋宇,同时还有着一个更温暖的意义,它是一个守护的“家”,是一个永恒的归宿,是永远的等待,是出走游子的终点,也是生命在精彩旅程后的最终的皈依。

·周力《环之二》

“环之二”是继“生生如环”与“环”的延续。这件作品的线条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是自由流畅的。每一根线条的形态,位置,都需要在整体的关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最终让气息在不同的线条中往复流动,并构成有节奏的韵律。

· LAAB 工作室《小小星球》

这是一个童年的万花筒记忆,被艺术再现为巨大的球体的梦幻故事。由一个不同的形状,重复制作成数百个多边形的不锈钢镜面结构来讲述。当镜面用激光切割和折迭的手法制作出不同的形状,然后在镜面涂上薄薄的涂料层,梦幻世界在阳光照射下成型,它折射出千变万化的光线和影像,就像一个绽放的纸花球。在花球里,被映射的每个人,都成了创作者。

·查尔斯·艾利《星空的预言》

这是来自星空的呼唤,随风而来的轻轻地声音,是植物的飘荡,也是动物的低吟,所有的一切,组成生命的倾诉,在城市与人心中交融。

·方力钧作品展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方力钧的大尺幅版画,无疑是带有颠覆性的。大尺幅空间与小人物的强烈对比,空间图景常常超出惯有的尺寸,在大空间中却往往表现着小尺度空间和小人物的卑微,这才映衬出人与人生的渺小。

(2)“匠之心”——传统文化展览

·三雕一彩一绣”大师作品展

地点:和曦美术馆

荔湾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市最多,尤其以“三雕一彩一绣”闻名全国。艺术季期间,“匠之心”主题展览将在和曦美术馆跟大众见面,国家级传承人张民辉、谭广辉;省级传承人翟惠玲、刘钜华、尹志强、刘柏浩等12位大师精选200多件作品参展,展现岭南非遗之美和匠人精神。

(3)“时间轴上的沙面”——历史文化展示

· 白天鹅宾馆展馆

地点: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宾馆展览室开展于 2018 年2月6日,时值白天鹅宾馆 35周年纪念日。展览室展品包括:白天鹅批建时的文件、合同、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来访的照片、英女王等国际要人来访照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等人的留言、名人用过的餐具、菜单、上世纪 80年代白天鹅的客房旧物,包括钥匙、门牌、茶具等、白天鹅企业文化的书籍和员工风采照片等等。

·沙面风情文化摄影展

地点:和曦美术馆

时间轴上的沙面——沙面摄影图片展,用档案馆里珍藏的约30幅近代历史影像,和摄影家们用大画幅相机创作的约30幅新貌记录,尝试为观众再现岁月轨迹,留下城市记忆;关照当下,呈现新生活的璀璨美丽。

(4)“拾翠洲”——群众文化艺术展示

地点:荔湾区党群服务中心、沙面街心公园等

在赏特色建筑、观经典作品之余,“拾翠洲”——群众文化艺术展示带来的数十场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也是艺术季期间一大看点。主办方策划了契合活动主题的艺术市集、“和声飞扬”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演唱会、广州文艺市民荔湾空间粤剧粤曲文化展示活动、“粤韵悠扬”民乐社区表演等各种群众参与程度高的形式。艺术季期间来到沙面,不仅每周都有大戏看,市民群众还有机会登上舞台,和西关文艺大咖切磋技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