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州十三行每天在发生什么?这本新书告诉你!
2020-05-17 18:2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广州彩瓷鉴赏》《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三本新书发行,聚焦岭南文化史、赏、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通讯员 荔宣

“顺治四年6月5日,清军总兵佟养甲为筹集军饷,上奏朝廷,请求循明朝旧例,允许澳门葡萄牙人到广州城西的怀远驿进行贸易。”“乾隆二十二年2月25日,乾隆谕旨,加重浙江税收,使外国商人在浙江无利可图,返回广州贸易,防止浙江成为洋船市集之所。”……这是出自《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的选段。17日上午,《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发行仪式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举行,同日发行的还有《广州彩瓷鉴赏》和《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两本书。

三本新书齐亮相

编年史全方位展现十三行发展脉络

2016年,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开馆,成为展示那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时期的基地,然而系统的文字理论材料仍然缺乏,《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的出炉正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编年史以发生在清代与广州十三行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记录了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到咸丰六年(公元1856)纵贯210年的历史,采用条目编年体大事记略方式,按照年月日书序逐条记载,向读者全方位展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发展的兴衰脉络和历史风貌。全书分为4卷,共120万字,收录图片280余幅,编纂工作于2012年开始启动,历时8年,经过三次修改大纲,四次修订书稿,三次审读清样。

新书发布会上演《十三行》粤剧选段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克认为,《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的发行,其重要意义,不局限荔湾区,也不仅是广州、广东的文化成果,而是对中国外贸发端雏形之研究,探讨中华文明进程中向远洋辐射的历史。“这套书作为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广州十三行中外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受到剑桥大学的关注,有意向探讨合作筹备十三行全球数字博物馆项目,故而这套书可视为广州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为大湾区建设实现理论蓄力

记者了解到,荔湾区一直致力于岭南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在遗址上建立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保护了永庆坊历史建筑片区、荔枝湾文化片区,提升了沿江路、沙面国家级文化保护区,成为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粤商文化的展示平台,而且策划推出了广州十三行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为荔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理论蓄力。从2016年起,由广州市荔湾区策划、区委宣传部牵头协同各部门,创作推出荔湾传统文化专著7部,编撰修改400万字,收集增删插图2000余幅。

正如荔湾区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的总负责人,荔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黎所讲:“对现存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程度,或直接影响到荔湾区岭南文化核心区建设的整体架构和建设规模。因此,我们甘愿做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人,让历史的韵味仍然留在人们的心田。”

荔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黎在新书发布会上致辞

据悉,由荔湾区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等策划主编的“西关小洋楼”“清代广州外销工艺精品集锦”“漆器与家具”“清代外销画史略”“广绣织锦”“珐琅彩”等西关华彩的史料与研究也正在加紧梳理中,不久将和读者见面。

新书速递

《清代广州十三行编年史略》沿着历史演进的轨迹,对广州十三行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依据翔实的皇家档案和文献典籍,揭示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这个半官半商性质的商贸垄断组织存在发展的历史必然,展现二三百年前广州商馆的兴衰与沉浮,追溯南国广州与清朝皇宫的特殊关系,透视以广州为窗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

全书分为4卷,其中:第一卷(1647—1756年),从清初海禁到开海贸易;第二卷(1757—1795年),一口通商政策与十三行制度;第三卷(1796—1830年),十三行行商的起落与沧桑;第四卷(1831—1856年),鸦片战争爆发与十三行制度终结。

《广州彩瓷鉴赏》收录广州十三行博物馆700余件外销彩瓷,以年代、器型分类编排,逐一列表,配图对比,突出“鉴”“赏”两方面内容,从收集、鉴赏、源流、用途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是对荔湾区华林禅寺五百罗汉雕像第一次集中的收录展示。除基本的雕像介绍之外,全书聚焦雕刻技艺的赏析和传统文化审美的解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