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送青云 | 惠州学院许鑫:深研网络公共事件探寻解法
2020-07-08 21:5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为危机公关问诊切脉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大海 陈骁鹏
图/受访者提供

一米八的大高个,瘦削,儒雅,为人低调谦和,不常笑却莫名地具有亲和力,这是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新闻学教授,许鑫给同事和学生们的印象。寓惠十五年来,他一直深耕网络舆情研究,探寻解决方法。

求学教书两不误
他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许鑫是江西赣州人,是个“七○后”。2005 年,他从南昌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毕业, 在机缘巧合下来到惠州学院工作。在工作中,他感觉需要进一步深造, 遂于2008 年至2012 年到暨南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继续在惠州学院工作至今。“当初来惠州工作纯属偶然, 但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后悔,惠州宜居,空气好,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我这个怕冷的人。”

许鑫的研究方向涉及多个领域,目前主要从事网络舆情研究。

回忆起多年的工作学习,他表示,大学老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 取得学术成就和得到学生的肯定同样可喜。为了完成博士毕业论文, 他花了近三年时间收集资料、确定选题、撰写初稿到修改完善,“有一年时间基本上每晚都在电脑面前码字,生活枯燥乏味,最后答辩通过时欣喜若狂。”

也许是一直在求学又喜欢教书育人的缘故, 许鑫的学生缘特别好。在学生们看来,许鑫为人儒雅,但观点犀利,直切要害,曾有多位同学说过许鑫是大学期间对他们影响最大、帮助最多的老师。

今年从惠州学院毕业的小林同学就由许鑫指导毕业论文,他回忆,导师几次找他谈话指导论文,“说话时间先后加起来还不到一个小时, 但几乎每一句话都有相当的质量, 使我在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时名列前茅。”

舆论治理宜疏不宜堵
他为危机公关问诊切脉

当今社会, 互联网普及率日益提高,并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互联网较之传统媒体更具有实现公民平等参与的潜能,是各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空间。

许鑫在念博士时就开始了有关网络公共事件的研究工作, 从读博期间就开始先后三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于在2013 年以“国家- 社会关系视角下网络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与治理研究” 为题申报成功, 获得立项, 并于2015 年出版学术专着《网络时代的媒介公共性研究》。

在该书中,许鑫将媒介公共性和公共领域问题相联系,并将其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下探讨。当时引发强烈关注的“郭美美事件” 至今依然值得讨论,它最初只是一个网友炫富的消遣话题,却因郭美美自称与红十字会有关而迅速演变为一个涉及中国慈善事业诚信的网络公共事件。

许鑫说,面对诚信危机,红十字会只是一味辟谣、否定网友质疑, 没有在第一时间主动与社会公众沟通,主动公布真相,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尽管后期采取了一些措施平息公众质疑, 但已没有办法消除公众的质疑和抵制情绪。

“此类网络公共事件频发是风险社会、网络社会的标志。”许鑫强调,大多数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与官民、阶层之间缺乏沟通有关,要从根源上消除网络公共事件滋生的社会土壤,必须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推动政府治理模式和社会维权模式的转变,从对话和协商中重建互信,建立国家- 社会(政府-公众)良性互动关系。

政府也应改变强力维稳、封锁消息的做法,实施适当的舆论引导, 建构网络舆情监控、网民情绪“宣泄”、政民对话沟通等机制。

已过不惑之年的许鑫表示自己的心态比以前更平和了,也更重视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科研,今后将尝试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在提及今后的计划时,许鑫表示,他将在近日出版第二部专着,未来还将力争成功申报立项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并申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经典语录】

一个人要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一定得充分考虑,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且有较大研究空间的学术前沿问题,长期关注,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方向。

选题就像挖矿,如果没找准位置,无论挖多少年估计都是白费,而一旦确定矿藏位置, 只要不断向下挖,终有收获的一天,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做科研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付出越多,收获自然越大。

【人物简介】

许鑫, 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新闻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理事。广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出版学术专着《网络时代的媒介公共性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论文40 余篇,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 项,教育部项目1 项,并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 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