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贯穿着的瓷器文明,曾像谜一般吸引着西方。数百年前,以“天下瓷都”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乘海上丝绸之路的风帆,跨越浩瀚大海抵达欧洲,激起一场席卷欧洲主要国家的“中国瓷器热”。色白如玉的中国瓷器被誉为“白色金子”,受到欧洲贵族阶层的疯狂追逐,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由一种在地下凝结的汁液制成,有人从遥远的东方把它带回。”十六世纪中叶一位意大利占星家这样写道。当时,西方世界对瓷器制作略显幼稚的想象,构成了瓷器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重要的一环。中国瓷器进入欧洲,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风格产生深远影响,并直接刺激了欧洲制瓷业的诞生。
在瓷器界、收藏界,不得不提一个地方,那就是欧洲瓷器的诞生地和摇篮——德国梅森。梅森瓷器以其卓越品质和精湛技艺,成为全世界顶级的瓷器品牌。
那么,“欧洲瓷都”缘何“花落”德国梅森?从模仿到融合,梅森瓷器走过怎样的“逆袭”之路,被誉为“欧洲第一名瓷”?这一切,都可以在广州博物馆的“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中窥探一二。本期《名家话收藏》,让我们走进梅森,一起探寻中西方瓷器的梦幻情缘。
受访嘉宾
邓玉梅
曹墨雨
蓝色洋葱:源于东方的经典纹样
羊城晚报: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以梅森为代表的欧洲瓷器精品77组136件,观众可以领略到哪些梅森瓷器?展品各有什么亮点?
邓玉梅: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梅森瓷器的代表性文物,如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双人用咖啡具,观众可以欣赏咖啡具上经典的“蓝色洋葱”主题纹饰。
展览还展出了梅森瓷厂巴洛克时期的典范之作——“猴子乐团”,它也是梅森瓷厂制造的众多雕像中最受欢迎的产品。1753年,坎德勒创作了一幅由21只猴子组成的滑稽管弦乐团草图。这些猴子穿着时髦,以滑稽的方式模仿人类的行为,产品绘制精细,工艺考究,一经面世便广受欢迎,尤其在法国巴黎备受青睐。当时德国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角色扮演”在最高级的皇家宴会上极为流行。宴会上的宾客穿着不同人群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坎德勒正是利用这些猴子瓷塑,以幽默手法讽刺了当时的宫廷社会。
梅森瓷器博物馆收藏的美惠三女神瓷塑,也在展览中亮相。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象征美丽、温雅与欢乐。梅森瓷厂生产的女神雕像,人体比例匀称,细节刻画独到,表现了十八世纪中期古典主义风格在梅森瓷器中的盛行。
羊城晚报:梅森瓷器的经典餐具纹样“蓝色洋葱”系列,繁复华丽的“雪球花”系列均亮相本次展览。梅森瓷器的纹样、装饰手法、制作工艺等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邓玉梅:梅森瓷厂的蓝色洋葱纹饰约于1739年出现,一直沿用至今,且纹样变化不大。“蓝色洋葱”这一釉下蓝彩系列是梅森瓷厂仿制东方青花瓷取得的首个成功,并发展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经典餐具系列纹样,被多达六十余家欧洲和东方瓷厂广泛采用。
目前广为人知的“蓝色洋葱”纹样是1739年由梅森瓷厂总监、著名的瓷绘家赫洛特在完善釉下蓝彩的烧制工艺后,根据中国的青花瓷器纹饰创作而成的。“洋葱”系列的中心纹饰是紫菀、花茎与竹子相互交错,边沿是桃子和石榴枝,最初按同一方向排列,后来又相互交织。这些仿效外来水果的样式,看起来类似欧洲的洋葱,因此称为“蓝色洋葱”。
“雪球花”工艺堪称梅森产品中最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300年来被广泛应用。
1739年,梅森瓷厂的塑像大师约翰·约阿希姆·坎德勒首次为奥古斯都三世设计了雪球花餐具。这种餐具装饰立体,工艺考究,装饰性重于功能性。时至今日, “雪球花”产品仍然在梅森以传统的方式生产。
曹墨雨:梅森瓷器源于中国。在瓷器厂成立之初,大部分工作是模仿东方瓷器。 1740年,梅森从中国和日本的花纹找寻灵感,创造出300年来从不间断的经典花纹“蓝色洋葱”。
“雪球花”系列则是梅森在造型上的创新,每一片花瓣都是在工匠的捻摁下形成的,再用湿的泥浆作为“胶水”黏合每一片花瓣。在欧洲各大王宫,经常可以在壁炉上或是吊顶上等显眼处,看到梅森的“雪球花”工艺,这也说明它极受皇室喜爱。
和中国不同,梅森在制作瓷器上采用德式思维方法。他们将300年间所有的模具保存至今,可用的模具有数万之多,并且将对应的工艺和花纹归类存档。再通过自办制瓷师学校,代代传承,尽可能避免工艺技术流失。
欧洲瓷都:融汇中西,成就独特风格
羊城晚报:德国梅森小镇被誉为欧洲瓷器的摇篮,在历史上,梅森如何与瓷器结缘?
邓玉梅:德国梅森,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在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西北二三十公里处。梅森历来以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著称于世,加上悠久的陶器和玻璃制作传统,孕育了梅森瓷器高雅品位和卓越品质。
17世纪末,萨克森的统治者奥古斯都二世不惜工本地在梅森开展瓷器仿制试验,直接促成了“欧洲瓷器摇篮”的诞生。而梅森之所以成功研制出瓷器,最关键的因素是在阿尔布雷希特城堡附近发现了生产硬质瓷的必需物质——高岭土。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高岭土共同作用,让梅森在短时期内得以实现瓷器制作的突破,超越欧洲仿制瓷器的先驱,率先生产出硬质瓷器。
曹墨雨:17世纪,中国的瓷器借由船运大量进入欧洲,在当时形成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各国王室争相追捧,价格已然超过黄金制品。经过炼金术师长达百年的实验,德国炼金术师伯特格尔在奥古斯都大帝的资助和高压下,终于在1708年成功制作出接近瓷器的材料,一种类似于常见的紫砂一般的红棕色硬质瓷。在往后不间断的尝试下,最终制造出白色的瓷器。1710年,皇家陶瓷厂成立,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梅森瓷器的前身。
羊城晚报:梅森瓷器如何中西融合?形成了怎样的艺术造型和风格?
邓玉梅:赫洛特是梅森瓷厂彩绘阶段的关键人物,对梅森瓷器初期产品的特点和风格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形成了欧洲瓷器彩绘装饰的传统。他擅长仿效东方风格,尤其对中国风的把握更为精湛。梅森及欧洲其他瓷厂的部分早期产品起初均模仿中国产品,尤其是青花瓷。
1722年前后,赫洛特专门为梅森瓷厂创作了中国风主题的纹饰。中国风人物纹样在梅森瓷厂风行了约十余年。约于1732年开始,梅森瓷器上的欧洲动植物图案取代了亚洲样式的花卉图案。这反映了梅森风格从最初的模仿东方向融汇中西,汲取欧洲本土文化艺术养分的转变。
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梅森瓷厂的产品生产从彩绘阶段进入模制阶段,坎德勒制作的瓷器塑像成为最重要的产品。从1763年开始,“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风格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瓷器领域内装饰风格逐渐偏好沉稳庄重的古典主义风格。
曹墨雨:在梅森瓷器里不乏东方元素。比如梅森的Chinoiserie系列,刻画的是十八至十九世纪欧洲人对中国人生活场景的想象,人物常留着八字胡,穿着鲜亮带有花纹的服饰,或是游玩,或是交谈。还有梅森的明龙系列,描绘的是中国明朝的四爪金龙,威严十足,眉眼之间细看还有一丝调皮。
还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东方元素,是梅森近代大师 Werner教授制作和绘画的作品,由于受中国和日本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的影响,他的作品很像插画版的国画作品,童趣且梦幻,可以让人不断回味。
欧洲瓷器经历了100多年的变革后,已经和中国瓷器大不相同,甚至在中国传统工艺之中创新了很多独有的工艺。比如中国传统的堆白工艺,在梅森也有,从表面看很接近,但几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制作方法。梅森也在白色堆白的基础下创新了其他的色彩和塑造方式。
收藏体会:在使用中品味前人工艺
羊城晚报:在梅森瓷器的判别、鉴定和保存上,需要考究哪些方面?
曹墨雨:欧洲瓷器包括梅森瓷器,都有一套可以溯源的 “款”,也称“底标”。比如梅森的双剑标,300 年间不断变化,藏家可以根据其标志的变换,判断粗略的年代。因为双剑标是手绘,且有不少藏家购入梅森作品后自行绘画,难免影响判断,这就需要与瓷器本身的器型、胎体、釉色和釉面的手绘结合。若是与底款相符合,就可判断大概。
如果只将瓷器放置柜子里,难免可惜。除了少数极其珍贵的藏品瓷器,其他瓷器建议常常使用。唯一需注意的是,使用金属餐刀时要避免过度用力,防止在釉面留下划痕,影响其收藏价值。在使用中品味前人的工艺,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羊城晚报:梅森瓷器在现代收藏中有何收藏价值?近年在拍卖、收藏市场上,梅森瓷器表现如何?哪类藏品较受青睐?
曹墨雨:收藏的保值升值自不用说,这要看眼光,各人各不相同。梅森瓷器一直是拍卖会热门拍品,在欧洲拍卖会上最受欢迎的是1710年-1780年的古梅森瓷偶和餐具。但是古梅森对鉴定有一定的要求,入手需要谨慎。
此外,还有近代大师 Werner 教授的高端系列和艺术品系列,比如在中国收藏圈非常热门的1001夜系列和仲夏夜之梦系列。再有就是稀有的孤品,孤品对藏家要求很高,一是判断稀有程度,二是定价。孤品的定价往往具有弹性,若是喜欢,便可能会有藏家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入。
在购置梅森方面,我的建议是追随自己的眼缘。梅森瓷器品质都是同时代瓷器的顶尖作品,只要是品相完好的正品,品质不需要太过于担心。更需关注的则是你是否喜欢这样的造型和绘画风格。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