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氅衣收藏:窥探古代奢华礼服的“高级定制”
2020-06-22 18:0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岭南地区,氅衣由于跳脱了礼制的限制,又自成一格,别有风情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施沛霖  图/受访者提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共通,无分西东。随着宫廷剧的热播,人们惊叹,清宫娘娘们的吃穿用度真是讲究万分,尤其是华衣美服,堪称精致奢华。而事实上,历代皇室贵族对衣饰之讲究,只会更超出你的想象。就拿清宫娘娘们最爱单品——氅衣来说,已令人叹为观止。理由?有传世实物为证。

氅衣,简单地说就是罩于衣服外的大衣。在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清宫后妃氅衣图典》中,氅衣是后妃常年日常穿着的主要服饰之一。到晚清,慈禧太后尤其喜欢这种穿着舒适宜人、外观华美端庄的服饰。追求氅衣的装饰华美、做工精细几乎成为后宫的风尚。而在岭南地区,氅衣由于跳脱了礼制的限制,又自成一格,别有风情。

岭南地区穿着氅衣的贵妇

你知道清代宫廷氅衣的“七镶八滚”吗?

你知道缂丝工艺是如何精湛,以致于在丝织品拍卖场上能拍出千万级价位吗?

你知道清中后期广州状元坊、大新街一带能工巧匠云集,已出现广州最早的服装高级定制吗?

关于氅衣以及氅衣引出的古代服饰、织绣品收藏的故事,可谓引人入胜。《名家话收藏》请来中国著名织绣收藏家李雨来和一直致力于岭南服饰收藏与推广的收藏家、设计师屈汀南,把古人穿衣打扮的那些事儿一一道来。

受访嘉宾  

李雨来 

中国著名织绣收藏家、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江西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有《明清绣品》、《中国传世名绣品实录研究》、《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

屈汀南 

中国古代服饰收藏家、汀南服饰 Gary Wat  品牌创始人、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艺术委员会执行理事、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设计大奖”得主

壹|清代宫廷氅衣:巅峰之作

羊城晚报记者:从古到今氅衣主要经历了哪些演变阶段?各有什么文化特征?

李雨来:“氅”的字面解释为一种水鸟的羽毛,按照人类现代的逻辑,所谓氅衣,最初的名称来源应与御寒、遮风挡雨有关。

由于缝制工具、技术的局限性,氅衣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面料由葛、麻、蚕丝到棉等,工具由骨针到铁针,由简到繁逐步发展,有以下变化。衽,分为右祍、左衽。开襟,分交襟、大襟、对襟。领口分为交领、圆领(无领)戳领。

大约到宋代,汉族女人开始有了缠足的风俗,小脚成了最为时尚的风气,女人习惯于把脚隐蔽起来,不让外人看到,通身的长袍(氅衣)是很难办到的,为了解决此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既能拖地、又不影响上身举止的裙子出现了。总之,纵观人类服装史,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信仰等诸多因素,千百年来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来源于时尚理念,而生命力极强的氅衣首当其冲。

屈汀南:氅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代表品类,从南北朝起,就是一种士大夫的穿着,它是在公开场合穿的正式礼服,也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经过唐宋的发展,氅衣在明清尤其是清中后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士大夫阶层、贵族妇女等都喜欢把氅衣当成一种日常服来穿着,因为要彰显身份,就在氅衣上加上了大量繁复名贵的装饰,使用了织、缂、绣、印、染、绘多种工艺。在清朝中晚期,京城贵族妇女的氅衣越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有“七镶八滚”之称,形容工艺繁复。从清代开始,受到了旗服的影响,氅衣也从正襟变成侧襟。

广绣汉式氅衣(清晚期) 李雨来藏品

羊城晚报记者:氅衣在清朝达到鼎盛,这个时期宫廷氅衣的奢华风格具体表现在哪里?

李雨来:沧海桑田。经过千万年的发展,到了清代,氅衣的概念出现了很大变化,由早期的不分男、女,只要是从脖领到脚以上,通身款式的长衣服都称为氅衣,转化为男人叫“大氅”,女人叫“氅衣”。清代由于满、蒙民族风俗,女性穿长至脚面的长袍,而汉族女性为了隐蔽小脚需要穿裙子,氅衣过膝即可,所以一般汉式氅衣比宫廷氅衣,身长要短30厘米左右。

清中期以后,氅衣在宫廷女眷中盛行,在融入满、蒙民族服装的环境中,逐渐划分为两侧高开裾的氅衣和不开裾的衬衣(一裹圆),并大量应用花边,用以充分显示氅衣线条、轮廓。

因为花边对服装具有极好的视觉效果,应用层次越来越多,甚至花边和绦的组合多达五层。此种风格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很快扩散到全部的服装款式上。

广绣汉式氅衣(清晚期) 李雨来藏品

屈汀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并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在存世的实物中,清代名贵的氅衣基本上都是珍贵的丝织品,通过织、缂、绣、印、染、绘多种工艺,令氅衣外观极其华丽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织锦在丝绸织造中最能反映织造水平。在宋代,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的宋锦已闻名遐迩。明清的织锦技艺也有发展,其中以灿若云霞的“云锦”最为著名,有“寸锦寸金”之称。

缂丝是中国丝织业中采用“通经断纬”织法织就的丝织品,呈现“承空镂雕”的视觉感,极具观赏性。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清代宫廷缂丝更是皇家美学的象征。缂丝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稀少,是当今丝织品收藏、拍卖的亮点。

作为源远流长的装饰技艺,刺绣尤其是传统四大名绣广为人知。一些华丽的清代氅衣上密密麻麻布满的都是刺绣,连个底子都看不见,可见其工艺精湛的程度。

至于印花,有夹缬、模子等方式。夹缬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元。清后期印花的氅衣,民间的中层人士穿得多,贵族穿得比较少。

在中国印染的历史中,以使用植物染料为主。存世的“活化石”像蓝印花布、侗族亮布,都是用板蓝根的叶子发酵后去染色。常用的植物染料有藏红花、茜草、姜黄、黄檗、紫草、薯莨等。清代印染技术在氅衣上也有很好的体现。

而绘就是在衣服上手绘图案,在此就不细说了。

这些精湛技艺在宫廷氅衣上大量运用,尤其是缂丝、刺绣、织锦的运用,体现出氅衣的等级,风格奢华。氅衣在沿边处理上也是十分丰富,有镶、滚、贴等工艺,题材方面则有花鸟、龙凤及寓意吉祥的百子、平安、福寿等图案。这些都是宫廷氅衣极具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原因。

广绣汉式氅衣花边

贰| 岭南地区氅衣:自成一格  

羊城晚报记者:岭南地区的氅衣有什么特别的风格与样式?

屈汀南:岭南氅衣更多的是出现在贵族妇女身上,尤其是清后期,几乎成了贵族妇女正装礼服穿着的代表,使用率很高。男性则多穿褂子。

贵族妇女穿的氅衣十分宽大,有体量感,符合穿着者一种自我扩张的心理特征,显示其地位与众不同。到了清中后期后,氅衣既可以配裙,也可以配裤。

岭南氅衣更多地跳脱了宫廷氅衣的礼制,图案上采用了很多人文的题材,如包含伦理道德的故事、山川景物、岭南风物等。材质方面除了绫罗绸缎,也有凉爽透气的香云纱,香云纱在清代是劳动人民常穿的衣料,但贵族妇女选用的香云纱更加精致和轻薄。

李雨来:作为国际交流最为活跃的岭南地区,服装的时尚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岭南地区的汉式氅衣面料除了绸、缎以外,更多地采用了香云纱、芝麻纱等面料。在款式上,岭南地区的汉式氅衣,比其它地区身长稍短,不织绣江水海涯,而擅长充分体现花边的作用,无论是刺绣还是缝制,都精益求精。

在花边的运用上,岭南的汉式氅衣一丝不苟,每个折返、如意头形收边都标准无误,并缝制有披肩。

构图特点是分布密集而均匀,线条细而紧凑,用密集的细条几何图案构成绣品衬底,这些几何的形状多种多样,大部分采用平金和平绣结合的方法。给主体图案留有空白,形成开光的布局,采用开光的方法显示图案。

清代岭南氅衣 屈汀南藏品

羊城晚报记者:氅衣的广绣与其它地区的刺绣相比,有什么主要特点?  

屈汀南:清代岭南氅衣要体现华丽与题材的多样性,大部分都是以刺绣为主,哪怕沿边都要绣上东西。这就衍生出很多绣工,慢慢地从私人裁缝变成工坊、并量产化,出现绣行绣庄,有行业管理。清中后期像广州状元坊、大新街一带已有不少能工巧匠集中的手工作坊,这也是广州最早的服装高级定制。一些丝绸店既卖丝绸,也承接刺绣业务。

广绣的特点在于颜色丰富靓丽,题材以花鸟为主,也有很多故事、人物。在刻画鸟类上,广绣独树一帜,特别生动、超现实、有动感。这跟广绣不用“绣娘”而是用“绣郎”也有一定关系,由于历史原因,广绣多用男工,绣品特别富有体积感和立体感。

叁 | 收藏体会:重在推广岭南服饰艺术   

羊城晚报记者:您的藏品有哪些类别?氅衣占什么位置?能分享一下您的收藏心得吗?

屈汀南:在我的收藏中,氅衣占一定比例。它不但美观,而且做工精致,材料有代表性,是我比较喜欢的品类。

我的藏品据不完全统计数量在千件以上,包括清前期到中后期,再到民国的有代表性的服饰,以岭南地区服饰为主,除了各种服装,还有扇子、鞋子、首饰等配饰,门类齐全。

近年随着丝织品收藏拍卖的兴起,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古代丝绸服饰的仿制品。而我入手藏品,第一看工艺,第二看品相。因为研究、收藏丝织品二十多年,也系统学习过广绣,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故我在收藏方面几乎没有看走眼过。

目前我正在筹建广东工业大学岭南丝绸服饰艺术博物馆,故收藏旨在形成历代服饰的体系。我希望回归到学术的平台,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全方位地向大众展示岭南服饰艺术。更重要的是,期待通过展览、讲座、雅集等各种学术交流,推动岭南服饰艺术的研究,推广中国丝绸文化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亮点。

精美的广绣 屈汀南藏品

藏家故事

李雨来:从“误打误撞”到圈内翘楚

说到收藏家李雨来的古代织绣收藏,圈内无人不晓。他收藏古代服饰上万件,藏品以宫廷服饰为主,其它汉族地区的服饰也门类齐全。李雨来的藏品中以龙袍收藏最为著名,由于龙袍存世数量有限,且大部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在民间收藏市场上属于颇具升值空间的稀缺专项。

李雨来出生于河北保定农村,刚开始接触古代织绣品仅是为了养家糊口,由搞古董收藏的老行尊带入门,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潘家园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涯。因对古代织绣品的痴迷,李雨来结识了一批学术界人士并开始了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从“养家糊口”到现在成为国内藏量最丰的著名织绣收藏家、举办了《经纬乾坤——李雨来藏清代服饰萃珍》等数次大展,并出版了《明清绣品》等专业学术论著,李雨来形容二十多年的收藏生涯源于“误打误撞”,但背后是他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执着的热爱和追求。 

屈汀南:一辈子与丝绸结缘

祖籍顺德的屈汀南,祖辈在广州十三行以经营丝绸绣品为生,不但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还曾学习广绣、并致力于岭南服饰的收藏与研究。

屈汀南形容,他对织绣品兴趣来自于从小的耳濡目染,而他最初的藏品也来自于祖屋修缮房子时,在房顶发现了的一批珍贵丝绸服饰。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出于爱好,他开始了在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各地的收藏拍卖之旅。他的藏品除了家族留下的传世实物,大部分是海外回流,多为岭南丝绸服饰,门类齐全,也从侧面印证了清代广州十三行丝绸交易的盛况。

屈汀南的另一个身份是服装设计师,他曾以莨纱为面料设计时装,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时装大赛,一举获得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民俗文化奖”、“21世纪设计大奖”两个奖项。

岭南地区旧时贵妇所穿的氅衣 屈汀南藏品

小知识

古人如何护理氅衣?

运用了如此繁复工艺制成的氅衣,又是娇贵的丝织品,古人如何护理和清洗衣物,以至于几百年后依然华丽迷人?

屈汀南介绍,氅衣是代表身份的正装、礼服,古人对氅衣的储存、护理有一套方法,甚至比现代人还讲究。他们用熏蒸的方法来清洗氅衣等丝织品,在水里还加上烈酒,熏蒸杀菌,但衣服并不直接接触到水。

洪刍《香谱》记载了熏衣之法:“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以灰盖或用薄银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衣服经充分熏香之后,香气能延续数日。熏衣还要讲究以水汽湿润,以求衣物没有“焦躁之气”。

“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熏香在古代很普遍。其中一个方法是人穿着氅衣坐在马扎上,将各种香料和水放于下方的盆内加热,使香气带着温度徐徐渗透在衣物上,杀菌之余又能让衣物和人都满带香气。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施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