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2020年广州市高三年级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
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作文1
文化长河,魅力无限
□曹炜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9)班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多国高中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畅游文化海洋。我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并询问他们:你觉得中国是什么颜色的?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来自欧洲的欧文说,中国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黄色。这是因为敦煌的莫高窟。正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但这离不开世界文化的交流,更离不开我们对其的保护与发展。“敦煌女儿”樊锦诗用锦瑟年华守护敦煌几十年,书写出新篇章,让人敬佩。
美洲的珍妮却觉得,中华文化是红色的。以红色为底色的北京故官,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让人赏心悦目。这种红色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推广。北京故官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亲自出马到全国各地宣传故官文化,《我在故官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不断推陈出新,让文化的魅力缤纷绽放,中国元素也因此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非洲的西塞说,中国文化是绿色的,充满活力与激情。他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多元文化的交融带给大家相当多的新鲜感。他领略到了文化的包容性。而一起领略世界文化的风采,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欣赏了这么多种颜色,其实我是想告诉大家,世界是缤纷多彩的。正是各地文化的持续交流,才迸发出更多美丽色彩。我们宣传本国文化,就是希望让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淋漓尽致地展现。
文化长河源远流长,世界文化因你我而更精彩。
【教师点评】
在阅卷场上,当一系列同质化作文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之时,这篇作文无疑能唤起阅卷者的兴趣。一是构思有心思,分别用黄色、红色、绿色来代表不同的文化特色,虽有待商榷之处,但胜在用心谋划;二是交流感突出,文章读起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世界文化因你我而更精彩”等表达,如闻其声。
但从应试角度看,这篇作文有较明显的不足,例如标题概括不准,交流与发展的关系分析不深刻,分析论证的理性色彩不够,等等。因此这篇作文可以是高分作文,但还算不上优秀作文。不过,这篇用心经营的作文贵在有心思、有灵气。只要能在审题上做到更加精准,作文必定能做到规范和个性齐飞。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曹同学的演讲稿文字通顺,层次分明,有一定文采。从表面看,这是一篇合格的作文,但仔细端详,还是停留在作文材料提供的层面,缺少个人思考与主见,缺乏对中国元素这个问题的个人体验。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作文2
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杨映诗 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三(17)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畅游魅力独特的中国后,我们游学小组的成员都对中国有了不同的看法,我也对文化交流有所认识与思考。正如60年前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一样,文化交流要以世界为背景,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世界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看似拥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是有共通性的。正如欧文观察到的敦煌壁画,它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却又明显有中亚文化的影子,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最终形成了这一幅幅绚丽的壁画。这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结果,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不仅如此,还有艳丽多彩的唐三彩吸收了欧洲的制作技法、以“礼”为核心的儒学参考了佛教释义,凡此种种,都是良好的文化交流之下的产物。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我们没有全盘否定外来文化,排斥所谓的“怪异”,反而是求同存异;我们耐心地接受又将优秀的“异”文化转化为己有,从而发展出更多元多彩的文明。
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交流发展,更适合文化的“引进来”。而想要“走出去”,就需要辩证地看待本土文化,并大胆创新。我们在游学过程中,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丰富多元的中国文化,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那些书和画。文化烙印在书画之上时,它是静寂的,但当它成为一种元素、一种抽象的美,它便是鲜活的。我们要逐渐把目光放在那些脱胎于旧事物的新事物,将文化由具象转为抽象,再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创新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此意。因为源源不断地创新,文化交流也可以更好地拓展时空边界。
文化交流需要创新发展,落脚点却仍然归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践。打篮球、练武术……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使不同种族、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人们有了更加亲密的联系,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构建在彼此心中。中国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平等的文化交流助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抛却歧视,平等地交流,让人类共同发展,这才是文化交流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这篇作文很好地构建起了材料和任务之间的联系,写作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由敦煌到唐三彩、儒学的展开,可见作者视野开阔;论证求同存异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时,“文化烙印在书画之上时,它是静寂的,但当它成为一种元素、一种抽象的美,它便是鲜活的。”这句可谓画龙点睛;最后将文化交流和发展着落在“命运共同体”上,拓展了思路。
有一点需改进:作为小组代表,发言时还是需要“亲切”地介绍一下其他组员及其感受的。
(广州市真光中学教师 钟翠婷)
【非师点评】
比较起来,杨同学的作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思路上也形成层次,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文章还可以写得更有力量,更有个性。
由此可见,在字句通顺、文采斐然相近的作文高低比较时,是否有个人见解以及个人独到的文化体验,是衡量作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曹、杨两位同学作文题目都过于平庸与同质化,缺少新意,离“画龙点睛”尚有不小距离。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学生作文3
对话多元文化,畅游时代洪流
□康心怡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2)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的小组代表文佳。
本次“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本次活动带给我的意义非凡的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内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的心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我们接触世界的直观途径。在我看来,汇聚交融、碰撞创新的交流方式,是促进当今文化发展最有效、最深入的通道。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通过汇聚交融,提取其独特的魅力,更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我的小组成员之一、来自欧洲的欧文说,他在印象最深的敦煌,看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影子,但它们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是的,全球化不代表文化的统一,而意味着更进一步的文化多样性发展。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在汇聚中寻找共性,在交融中提取个性,使其焕发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我们这些来自各国的同龄人,不仅在交流中切身体会到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带来的深厚韵味,还见识到不同文化通过创新方式在交流中得以发展并孕育出新奇魅力。
面对着社会及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唯有顺应时代、紧跟发展脚步,积极寻求创新,才可唤醒其内在生命力。美洲的珍妮在北京故宫不仅欣赏到建筑文物,更为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时尚艺术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而感到惊奇。其实,类似的尝试有很多——将甲骨文变成聊天常用的表情包、为古文物创造生动的漫画形象、中国风的流行音乐大受欢迎……这些对传统文化的“再创作”,使看似高深的文化审美体验走近大众,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动力。
各位朋友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当今世界的中流砥柱,我们肩头都扛着共同的责任——与多元文化交流,向优秀文化学习,和创新科技接轨,促文化发展进步。就像与我有着许多共同爱好的西塞所说,活动期间,与各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成为我们最好的体验。本次游学给了我们可贵的机会亲身投入到近距离的文化交流中,这便是对我们承担起文化交流发展之重任的鞭策与动力。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文化跨越了时空限制,正在我们的时代汇聚、交融、碰撞、创新。对话多元文化,畅享时代潮流,在我们参与到文化交流的不远将来,文化的发展必将迎来丰富多彩、精彩绝伦的未来。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点评】
作为一篇获得56分(满分60分)的考场作文,有三个突出亮点:
一、切入角度稳又“狠”。针对文题的核心任务,考生选择了“怎么做”这个常规切入角度,此为“稳”;考生从材料中挖掘出“汇聚交融”、“碰撞创新”这两个做法,思考有深度,此为“狠”。
二、逻辑结构明且顺。文章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两个分论点之间还呈现出一定递进关系,思路清晰,逻辑顺畅。
三、论据选择亮人眼。考场作文中,优秀的论据往往能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该文列举的“甲骨文表情包”、“古文物漫画”等论据,增强了说服力的同时,也令内容更加丰富。
该文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西塞的采访案例”运用得不够充分,没能挖掘出深意,处理得较为随意;论证第1个分论点时,也显得不够深入。
(广州市执信中学教师 董燕)
【非师点评】
康同学的文章,在主题深度上略胜一筹。扣住多元文化交流这个点,逐步推进,基本完成了主题。文句层次方面,也达到了中学生优秀作文的水准。但苛求地看,仍缺少个性化体验。
中学生的作文,倘若写得像报纸上的社论,其实并不成功。我们需要的是年轻人的目光、年轻人的襟怀——属于个人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还要用独特的方式、独特的词句来表达,才会更加亮眼与感人。
中学生作文要抵抗同质化的趋势。唐诗宋词可以流传至今的都是方式独特的。所以,我特别倡导中学生写每篇作文都要有自己的亮点,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东西。
我的要求也许过高,但对于创新思维培养,这样的追求大有益处。
(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