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解码】这十件作品最值得你关注!“岭东雄郡”土壤孕育出惠州特色文艺
2020-05-08 10: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惠州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评选结果公布,10件作品脱颖而出。电影《灵魂的救赎》、广播剧《县令张津》更获得了代表全省文艺创作生产最高成就和水平的广东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一缕阳光》演出现场

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马勇

近期,惠州惠城区获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宣传推介座谈会举行,该区三项作品获得了惠州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全市共有10项作品获此殊荣。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灵魂的救赎》、广播剧《县令张津》更是获得了代表全省文艺创作生产最高成就和水平的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文艺作品要做时代发展的参与者、要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要做一流城市的记录者。”惠城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巫志华表示,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大大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扎根基层 

文艺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

惠州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评选的,最终10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分别为图书《南风熏》、《触摸一座城市温度》,歌曲《梦飞大湾》、《家》、《红军来过我的家》,广播剧《一诺千金》、《信念》、《县令张津》,戏剧《一缕阳光》、电影《灵魂的救赎》。

电影《灵魂的救赎》海报

“这些优秀作品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扭转了大众对‘五个一工程’的刻板印象。”广东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如是说。多位文艺工作者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对创作来说非常必要。

报告文学《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就是一部行走出来的心血之作,该作品反映惠城区阳光拆迁的过程。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拆迁情况,邓仕勇、白雪两位作家几乎走遍了当地所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我们的采访多是在夜晚和工地上完成的。”惠州知名作家白雪多年来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了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但这部作品让她至今印象深刻。“相关拆迁干部和拆迁户很多都很忙,无法安排出时间接受采访,构思框架多次推倒重新搭建,原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来创作,结果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出版。”

但也正是基于深入的一线走访,他们才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拆迁过程中,有无数人为之付出汗水、心血,遭受了身心考量和难以言述的委屈。而百姓如何舍小家,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从而换取城市品质的综合提升,换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深入拆迁一线,除了带给我接地气的快感,更让我的写作理念有了升华。”邓仕勇感叹道。“我们就是要透过这些充满世间百态的真情故事,让拆迁这个生硬的词汇变得温暖起来,让读者通过我们这本书,触摸到我们这座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温度。”白雪说。

歌曲《家》海报

广播剧《信念》在创作阶段,编剧、导演廖志涛曾多次去惠东高潭镇采风,访问亲历者后人、年纪较大的老人,查阅文献资料数十万字,对涉及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做到了精准确认。

“为了写好作品,我曾在高潭集中住了一周,天天跑去中洞,找年纪较大的老人了解情况,”廖志涛认为,创作只有扎根到基层,才能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才有说服力,“真人真事一点儿都容不得胡编乱造!”

>>>汲取养分 

文化家底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多少道出了这座千年古城的荣光与气场。“岭东雄郡”惠州积攒下来的厚重文化家底,也成为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

记者梳理发现,惠州文艺工作者擅长从惠州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耀眼的人物形象中选题,深入挖掘属于惠州的地域特色。比如广播剧《县令张津》,就取材于惠州本土历史故事。讲述的是惠州籍清官廉吏张津在任期间不畏强权、守护百姓、造福乡里,最终赢得民心的故事。

广播剧《县令张津》海报

另外,以罗浮山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葛洪医道》,表现了1700年前伟大的医学家葛洪悬壶济世为民除病的故事,为雄伟博大的中药宝库罗浮山写下了一曲深情的赞歌。

话剧《邓演达》则是一部深入挖掘惠州人文历史资源并加以创新打造的具有惠州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全面展现了邓演达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惠州正在力争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好人之城”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这也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音乐剧《一缕阳光》以“中国好人”赵喜昌为创作原型,讲述了十年以来义务救捞队营救溺水者、打捞溺亡者的故事,在西湖大剧院连续公演12场,场场爆满,广受好评,创下了西湖大剧院10年来加座的历史。

戏剧《一缕阳光》海报

广播剧《一诺千金》是根据“中国好人”曾彩香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农村妇女孤身一人担负起20万元债务,脏活累活抢着干,省吃俭用,全部还清欠款的故事。

“全国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是人的文明,作品原型曾彩香就是文明表率中的代表。”一听到曾彩香的故事,惠城区作家协会主席肖建国就被深深地打动,他很快写出初稿,又两次邀请专家会审,经4次修改才最终定稿。肖建国认为,惠州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与《一诺千金》就是相互成就、相互彰显的关系。

对于《一缕阳光》、《一诺千金》等作品,惠州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肖向明如此评价:“真人真事真感动,正心正念正能量,传奇传神传天下。”

《一缕阳光》演出现场

>>>聚焦时代 

围绕大主题创作出一批文艺精品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现在是我们写作最好的时期,也是文艺创作的空前繁荣期。”肖建国认为,新时代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很多的机遇,“作为一名作家,只要你留心,就会有挖掘不尽的创作题材。”

近年来,惠州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时代主题,先后围绕党的十九大、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节庆时间节点,创作出一批主题文艺精品。

2019年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歌曲《梦飞大湾》应运而生;在图书方面,惠州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重点创作了长篇小说《南风熏》,高度展现南粤大地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变迁;为讴歌中国梦、唱响中国梦,凝聚力量,《为梦领航》以歌声解读中国前进道路上经历沧桑与磨难的宏大叙事,展现“中国梦”引领下中华儿女努力奋斗的宏大愿景……

小说《南风熏》封面照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创作不仅需要紧跟时代,更要聆听时代的声音。”惠州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优秀作品往往立足于现实主义题材,具有鲜明的导向。

一直以来,“为时”“为事”是文艺家创作的动力与初衷。在此次战“疫”中,惠州文艺工作者们汇聚成一股文化力量,打响文艺战“疫”。截至3月20日,共创作音乐、文学、书画、舞蹈、摄影等各类文艺作品已达6000余部(首、篇、幅),创新推出群口快板、科普漫画、客家山歌等本土文艺形式。新媒体平台推出惠州战“疫”文艺精品集,推介粤曲、猜灯谜、民间工艺等原创文艺作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