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出土文物信息显示,或在东汉之前,惠州就参与了海上丝路的贸易活动!
2020-05-08 11: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从瓷器、铁器到石化、电信,惠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年联结

惠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千年联结 漫画/杜卉

统筹策划/马勇 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黄翔宇 通讯员 李卫华

漫画/杜卉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首倡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广州、泉州等九市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惠州作为广东重要的沿海城市,是广州港的主要货源地之一。历史上它曾积极参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参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活动。

过去,惠州生产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加强了贸易联系,赢得国际声誉;如今,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惠州依托电子信息和石化产业,借助更加便利的交通和科技力量,依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惠州港 罗志明 摄

>>>惠州府曾是海丝始发港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南海航线的起点主要是广东广州和福建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

唐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做“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宋东平窑遗址出土的八角瓷擂钵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朝以后,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瓷器逐渐成为出口的主要货物,因此这条海上通道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南宋嘉定年间,时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在其《申尚书省乞拨降度牒添助宗子请给》中提到:“富商大贾,朝困诛求之惨,破荡者多,而发船者少,漏泄于恩、广、潮、惠者多,而回(泉)州者少。”这表明,在当时,广州、潮州、惠州等地分流了泉州的货运业务,以当地自由便利的海港进行海外贸易。

明代曾经实行海禁政策,由于东南沿海有倭寇祸乱,更是严禁对日贸易。但由于丰厚利润的驱使,民间走私风气在沿海一带盛行。明代诗人谢肇淛就曾在其《五杂俎·卷四·地部二》中记载到:“今吴之苏、松,浙之宁、绍、温、台,闽之福、兴、泉、漳,广之惠、潮、琼、崖,驵狯之徒,冒险射利,视海如陆,视日本如邻室耳。往来贸易,彼此无间。”这种在当时属于民间走私的行为,却客观上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得以延续,而惠州港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港口。

清朝同治年间的《广东图说》在卷二十二中记载大星汛(今惠州市惠东县港口)“商船云集,港口有暗沙,最为险阻”,并“有海关”。莲花澳(今大亚湾澳头)“海船可以寄椗”。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当时的广州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而惠州作为广州港的主要货源地之一,伴随广州在海上贸易中的发展,自身也得以发展,其参与海上贸易的主要外销货商品是铁制品及瓷器。

白马窑出土青釉碗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

>>>惠州瓷器通过海上丝路远销海外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遗址,惠州现存只剩下惠阳窑(惠州窑)的两个窑口,分别是北宋东平窑址和明代白马山窑址,馆藏文物也主要是两个窑址的文物。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提到,自从瓷器成为海上运输的主要外销货物,广州便是主要的瓷器输出港,宋代著名的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和磁州窑等出产的瓷器,多是从这里输出的,而广州外销瓷器的瓷窑则主要分布在潮州、惠州、南海、佛山等地。

近年来有国外学者在考察研究东南亚、西亚、非洲北部的古瓷器时,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产自中国广东。为此,他们在2002年专程前往广东进行考察。这些学者先后考察了北宋窑址、唐代窑址等,其中在惠州北宋东平窑址发现了白瓷,与东南亚一带所见到的白瓷相同。

北宋东平窑出土灰白釉灯盏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摄影:赵建斌)

经地理考证,东平窑所处位置具有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烧制成的瓷器可经水路出海,运往世界各地。此外,在东平宋窑遗址出土的大量铜钱中,有越南的“天福镇宝”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惠州曾经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瓷器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黄静在其《广东宋代外销瓷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一文中讲到,考古发掘和调查显示,在国外的东南亚、西亚等地,以及国内的南海交通航道上的西沙群岛海域,出土了不少西村窑和笔架山窑的产品。同时,在此海域及其它海上贸易相关地点,如海南岛的陵水县海滩、琼山县西行村、西排湾等地,也发现有潮州窑的青黄釉瓶、罐,青白釉小口壶、盒等器物。此外,在这些地区还发现有惠州窑、廉江窑、遂溪窑等相同或相似的器物。

记者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主任黄晓蕙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邱立诚合作研究的《古石湾窑产品的外销及相关问题探讨》中了解到,据国外考古材料所知,在阿曼索哈尔地区曾经出土过不少中国古陶瓷,其中亦有完整的南海五代官窑彩绘盆,同时还有宋代广州西村窑,潮州窑、石湾奇石窑,南宋龙泉窑,元代德化窑,明代惠阳窑和景德镇窑等瓷器。

白马窑出土青釉碗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

由此可见,从瓷器贸易兴起的宋代至实行海禁的明代,惠州的瓷器都在海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商品的角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惠州窑烧制出来的瓷器远销海外,成为当时惠州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如今惠州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着眼于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其建设具有经济与外交的双重意义。

作为南海之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一直较为活跃。如今的惠州,依托电子信息和石化产业,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惠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航线、石化与电子信息等产业,包括贸易、投资、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把环大亚湾新区建成惠州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惠州港 罗志明 摄

早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惠州人就开始到南洋谋生,目前,惠州(府署)侨胞超过300万人,这是惠州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人脉。近年来,惠州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开展的道教文化研讨、小金口麒麟舞、夏令营等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联系。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惠州拥有很多可以依托的项目,其中大亚湾石化区是吸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石化企业,特别是加强与新加坡裕廊化工岛合作的优质载体和重大平台。在港口海运合作方面,惠州现已开通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总吞吐能力逾亿吨的惠州港具备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对接合作、互联互通的良好条件。

历时数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今天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古时候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海上贸易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往、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借助这条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物品,大量销往海外,同时也引进外国的产品、技术等,互通有无,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惠州府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惠州在千年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程中,作为广州港的重要货源地之一,其瓷器借助海上通道远销海外。如今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惠州沿海石化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能够通过海上通道,进一步与沿线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一条贯穿古今、连接四海的海上通道,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惠州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也行驶出属于自己的城市轨迹,未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惠州定能走得更远、更好!

惠州港  罗志明 摄

【文脉聚焦】

惠州窑:广东外销瓷器重要产地之一

惠州是广州港的主要货源地之一,参与海上贸易的主要外销货物是铁制品及瓷器。产自惠州的瓷器在海外多个国家出土的文物中都曾出现。惠州现存“惠州窑”窑口为北宋东平窑址和明代白马山窑址,惠州市博物馆现存文物基本上也都来自这两个窑址。

>>>东平窑创烧时间不晚于北宋初年

北宋东平窑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东平窑头村,是广东宋代三大名窑之一。窑址由三处堆满瓷片的废窑构成品字形的山岗。该窑址于1976年9月底发现,同年10月10日至21日,惠阳地区文博干部训练班的全体学员协同省考古队发掘了窑址,清理采集出瓷器、窑具等标本650多件。

窑址中出土瓷器有碗、碟、盏、杯、盅、罐、壶、瓶、炉等,窑具有匣杵、匣钵盖、渣饼、垫杯、擂钵等。釉色有青白釉、酱黑釉、青釉、酱黄釉、酱褐釉、青褐釉、淡黄釉等七种。东平窑品种繁多,釉色丰富、纹饰多样。主要纹饰有印花、刻花、雕塑、镂孔四种。

北宋东平窑出土漏斗形瓷匣钵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摄影:赵建斌)

东平窑址中出土有北宋初年的凸唇碗,故此窑至少应创烧于北宋初年。根据出土瓷器样式特点推断,该窑的生产时间约从北宋初年延至元丰年间(960-1078年)。

在东平窑址中,专家还发现了该窑口烧制成的白瓷,修正了以往惠州没有白瓷的说法。该窑址于1992年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山窑瓷器的烧制工艺仿龙泉窑

白马山窑址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三官坑的白马山脚,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匣斗墩、茶头岽、下坑、伯公峎、江板、枫树头、窑下、岭排、下寨等小山包上,周边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上述地点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及各类瓷片等。

1955年和1960年,广东省文管会专家曾广亿曾对白马山窑址进行勘探调查,初步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或更早一些。后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考古队前来作考古发掘清理工作,初步摸清窑址群的分布及其他基本情况。白马山窑址的瓷窑结构多为“馒头窑”,产品类型较为单一,烧造工艺仿龙泉窑。

在惠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东平窑出土文物3件、白马山窑出土文物1件及琉璃瑱1件。东平窑出土的三件文物是在1976年清理东平窑时采集到的,其中包括:北宋青黄釉碗,碗高约7.3厘米,口径宽15.5厘米;北宋青釉瓜棱小壶,高约16.5厘米,口径8厘米;北宋黄釉炉, 高约13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7.5厘米。

北宋东平窑出土黄釉莲瓣纹炉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摄影:赵建斌)

白马山窑出土的文物是明仿龙泉窑陶碗,胎较薄,通体施影青釉,有光泽。敞口,弧腹,圈足,足底微内凹,露胎,碗外壁刻划有竖线条纹。口径14.3厘米,足径6.9厘米,高6.2厘米。

【文脉考证】

惠州参与海丝贸易时间或早于东汉

贸易活动是双向的,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产自中国的丝绸、瓷器、香料等运往海外,外国的产品、技艺也通过海上通道输入中国。惠州参与海上贸易的历史悠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惠州的瓷器大量外销,也有一些外国产品进入惠州地区。

惠州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琉璃瑱,便是舶来品。该文物出土于惠城区下角东汉墓,高约1.5厘米,宽约1厘米。中腰内凹,中空,两头略向外撇开,外表呈半透明深蓝色,部分表皮残化,边缘略有小缺损。

据初步考证,琉璃瑱应该是古人佩戴的一种耳饰品。

惠州东汉墓中出土琉璃瑱,为海外舶来品 惠州市博物馆供图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从琉璃瑱的制造工艺看,并非我国本土技艺,应该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惠州的。钟雪平说:“由于它出土于东汉墓,所以可证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惠州就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中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