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送青云 | 彭小兰:让“00后”大学生爱上“思政”这堂课
2020-04-14 09: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思政课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青年成长成才的理论难题,引发学生对个人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兴趣,让他们理性地识别真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图/受访者提供

最近这两年,大学思政课“火了”。对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彭小兰而言,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怎么让大学生爱上思政课”。

如何挖掘思政课的魅力?怎么引导青年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将文化元素尤其是岭南文化融入到思政课堂中?她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她说:“思政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话题,进行信息化创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彭小兰

思政课上讲“好故事”
“00后”也爱听

彭小兰2009年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至今,这堂思政课她已经上了10年。“怎么让大学生爱上思政课”“大学生会爱上思政课吗”“教师有办法让大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她被问过无数遍。

在她看来,当下,我们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担负着极其重要的时代使命,是否能在大学阶段自觉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成才,能否在未来社会中发挥引领作用。

“大学思政课不可或缺,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重要契机。”彭小兰告诉记者。要让大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并不容易。

教材知识点分析是否准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是否恰当?教育教学形式是否灵活?教育教学案例是否新颖?在课堂上,她不仅要有趣有用地阐释教材内容,还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掌握丰富的党史新中国史的素材,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强烈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辨别善恶;还要时刻关注和思考技术革命给时代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启发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身边的奇闻轶事,让他们在学习中明辨是非;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蕴含的青年成长成才的理论难题,引发学生对个人和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兴趣,让他们理性地识别真假。”彭小兰说。

彭小兰

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是“讲故事”。彭小兰告诉记者,课堂上讲故事,一定要选择最新的案例,用新颖的表现形式展示给学生,才能吸引这群“90后”、“00后”。为此,她建立了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实时更新案例库内容。“选取的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多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检验这些观念,让他们在思政课上也能收获获得感和归属感。”

岭南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挖掘广东创新特质

传统的思政理论往往是枯燥的。为让思政课有趣起来,彭小兰也做了许多文化与思政结合方面的研究。在她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开传统经典著作课,挖掘《论语》等著作中对青年爱国精神培养和个人成长的价值的有益元素,阐释《论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元素,激发学生思考与创新。”

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以进取爱国、包容创新、融汇中西、领风气之先等诸多独特之处立于中华大地。如何将思政教育与有本土特色的岭南文化深度融合,发挥广东文化的吸引力和创造力?彭小兰也有一些思考。

她认为,要重视广东历史人物和广东实践方面元素的运用;还要发挥广东技术优势,将慕课等新技术新形式融入思政课堂;重视岭南文化的研究阐释,从经济、政治、生活多角度分析广东的优势和地位等。

“思政教育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中国学问,一直以来为中国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支撑。”彭小兰说,“如今,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学科走向融合交叉,思政教育专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回应时代话题。未来,我将致力于智慧思政教育研究,希冀在广东智慧社会治理过程中贡献力量;同时,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导学生,让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国奋斗,争做时代先锋。”

【个人简介】

彭小兰,女,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她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深化网络社会治理和文化自信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力图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和广东文化的传播成效。

出版专著1部 (《中国大学德育课程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参编著作2部;在《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曾在清华大学跟随吴潜涛教授做高级访问学者;曾到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知名大学参加国际道德教育会议。

【经典语录】

人类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学科走向融合交叉,思政教育专业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回应时代话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