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实习生 彭慧慧
图/由受访者提供
“生活在一个由西方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交织构成的物质世界,却做着有关中国传统物质文明的研究。”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学博士彭圣芳在其所著的《晚明设计批评的文人话语》中,写在绪论里的一句话。
当代社会语境下,本土设计如何发展,这是彭圣芳的研究方向。中国设计的理论该如何建构?中国设计实践的道路该走向何方?彭圣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壹 构建中国本土设计理论
2007年博士毕业后,彭圣芳于次年作为设计学科人才被引进至广州美术学院参与教学工作。据彭圣芳介绍,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历史积淀深厚,且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说:“广州美院的设计学科,在其建校之初已经有了雏形,叫做‘图案学’。改革开放后,借助政策前沿的优势,设计学科与市场有了非常好的结合。”
然而,仅仅有密切结合的设计实践是不够的。中国设计还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建构。“设计作为一个学科进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时间并不太长。而进入中国内地,更是短短几十年。因此,学科历史梳理、理论建构非常重要且迫切。”
彭圣芳说:“无论是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还是后工业文明,人类与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的关系在千变万化之中仍遵循着某些法则,也明显带有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们需要参透这些法则,也需要建立起从中国视角看待人类文明、看待设计的理论体系。”
彭圣芳表示,在攻读博士期间,她对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颇有兴趣。“在梳理中国古代的设计文献及其他有关古人生活的笔记、谱录、小品等资料时,我看到,传统文明的成果充实而丰厚,有关设计的思想、观念、智慧和技巧,精彩纷呈。”
在彭圣芳所著的《晚明设计批评的文人话语》一书中,她就提到,在多元共生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物质文明创造方式和方法及其中的智慧,不仅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价值,甚至对整个人类发展都有所启示。
贰 设计实践和研究需多样化能力
谈及当下设计行业现状,彭圣芳介绍了她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看法。在她看来,当前中国某些领域已经进入“中国创造”阶段,比如高速轨道交通以及部分通讯类产品。“但它依然有其瓶颈”。
彭圣芳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工业和工业设计竞争力不足的根源往往不是创意能力不足,而是基础研究的支撑不足和集成创新的能力不足。”
在彭圣芳看来,理解技术是理解一个时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把钥匙。通过对技术的理解,设计实践和研究才能面向未来设计的迭代与更新。
“设计将在更高层次上融合技术与人文。”彭圣芳表示,进入新世纪,设计所需的知识结构面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有了新变化,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必须要有更宽广的视角和更多样化的能力。
【人物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2003年于东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7年于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经典语录】
对传统物质文明成果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对其学术体认、历史定位和价值判断,理应成为设计实践者和研究者长期的意识问题。因为这决定我们以何种方式传承传统文明,决定我们在当下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文化取向选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