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陈骁鹏 夏杨 文/羊城晚报记者 吴大海 漫画/杜卉
古往今来,凡是历史名城,多半有古老又美丽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广州有“五羊传说”,而惠州,则有“木鹅传说”。
传说中,有一位仙人骑着木鹅从北方飞来,看见惠州山清水秀,便降落西湖中不愿离去,木鹅化作一座山岭卧于湖畔。
虽然传说中没有言明仙人名讳和到惠时间,但据专家考证,此传说是由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演变而来。仙人的原型其实就是千余年前的南朝诗人谢灵运,他乘着鹅形木船到惠,在此“羽化登仙”。
早在隋唐时期,鹅城传说就已在惠州广为流传,居民们甚至不会在城中打井,因为害怕伤到脚下这大鹅的背部。2018年,“鹅城传说”被纳入惠州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鹅城”文字最早见于苏轼笔下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寓惠已有一段时日的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为新居举行上梁仪式。一时间,“道俗来观,里闾助作”,苏轼的新居内热闹非凡。他乘兴提笔,创作出了大名鼎鼎的《白鹤新居上梁文》。这篇文章的开头,就用了“鹅城”二字:“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海山浮动而出没,仙圣飞腾而来往。”
这是惠州别称“鹅城”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根据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惠州文史学者何志成考证,这名句中的“仙圣飞腾”所指的就是“木鹅仙城”。苏辙之孙苏籀也在《跋惠州芳华洲刻石》中称:“鹅城,左江右湖,想其城如提坊,民如雁鹜,屋如舟舫,树如菰蒲,故有古牓嘉名,造物特发其秘。”
南宋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中,也提到了鹅城传说的故事:“仙人乘木鹅至此,古称鹅岭,因建城……至今称惠阳曰鹅城、鹅岭。”
传说出自南朝谢灵运典故
“王象之没有说明‘仙人’的名字和‘乘木鹅至此’的时间,根据惠州的古老传说,惠州古称‘鹅城’,是从南北朝谢灵运‘梦游罗浮’典故中演变而来。”何志成介绍,谢灵运是南朝刘宋阳夏人,宋文帝时因行为放纵流徙广州,不久又因谋反罪在广州被杀。在广州期间,谢灵运有一天夜梦罗浮,醒来后感而作《罗浮山赋》,最后几句曰:“发潜梦于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屿之细涨,上增龙之合流;鼓兰枻而水宿,杖桂策以山游。”
何志成说,谢灵运按照梦境的启示,乘着一只两头竖起的小木船(即传说中的木鹅)从广州出发,游完罗浮后至增江(今属增城)与龙江(东江古称)交汇处,再朔龙江而上,来到古惠州。
古语有云:“无水不东流。”何志成介绍,道教认为,逆水乃“仙源福地”,而龙江(即今天的东江)恰恰就是一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故谢灵运游览罗浮后,接着又乘坐小木船来到这块“仙源福地”。那时古惠州城江、湖连成一片,水天茫茫,仅有梌山、方山、南山等几座小山立在水中央,谢灵运来此,只能在小船里过夜。
根据传说,第二天,谢灵运爬上一个小山游玩,并在那里飞升,留下的那只木鹅(小船)就是现在的鹅岭。事实上,谢灵运在广州被诛,大概因为后人讳说其事,演绎了这个传说。入隋后,隋文帝在这块木鹅变成的陆地上设立了循州(惠州古称)总管府,开创了惠州成为州(府)治的历史。
“木鹅传说”隋唐就已流传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说:“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
何志成认为,古代的“鹅背”之说和屈大均的“地咸”之说都并非隋唐惠州府、县两城无井的原因,这实际上是因为惠州城区四面紧靠江湖,一般居民无需打井汲水。
“这段记述至少可以说明,‘鹅城’的传说早在隋、唐两朝就已在民间流传。”何志成分析,当时惠州郡城内只有循州总管府前凿有一井,此井俗称“隋井”,位于今惠城区中山公园内。当年,这口井的井水就专供官府饮用,而居民只饮用江、湖之水的情况也大概可信。
“木鹅传说”源远流长,影响颇大。当年隋文帝在广东设立的另一个总管府——广州总管府也与惠州一样,拥有美好的传说。据传,东周末年,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称),仙人把谷穗赠给州人,祝州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隐去,而那五只羊便化为石羊,此后广州遂称“羊城”。
“惠州的‘鹅城’传说和广州的‘羊城’传说异曲同工,美丽动人,千古传颂。”何志成说。
“惠州要做好‘鹅城’文章”
木鹅传说流传千年,为何关于飞鹅岭的诗句远比泗洲塔、朝云墓等的少?对此何志成分析,这是因为飞鹅岭向来是军事重地,文人墨客难以靠近,自然难以走近感受并尽兴创作。
然而,虽然只能远观,但飞鹅岭毕竟是神话中仙人所骑乘木鹅所化,甚至被惠州人神话为“龙脉”。何志成介绍,据明朝叶萼所撰惠州西湖《全湖大势记》中记载,西湖诸山之脉,皆宗白云嶂。东出为石埭山、为大岭山、为望天螺、为佛子凹、为飞鹅岭,又由飞鹅后峰分枝,伏草坪穿湖入城,屈起于银岗岭,因此飞鹅岭为“郡龙入城首脉”。
作为“郡龙入城首脉”,飞鹅岭历来受到保护,破坏它似乎会遭到“报应”。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飞鹅岭位踞城南,可以俯瞰城中,清初惠州镇守刘国轩为了守御惠州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在飞鹅岭造炮台,掘堑沟一百五十丈,深、广各六尺。
“龙脉”被毁,惠州城内官员便相继发生变故,当时惠镇副将刘成良、提督王可臣、知府李可成都在任内辞世。
当然,这应该只是巧合。但古人很相信,为此,时惠州翰林龚章、郡绅叶维阳、府学训导卫金章、举人叶自发、贡生刘奇暨郡邑绅衿等,在康熙十二年十月共同捐资,填补飞鹅岭堑沟,由郡绅刘奇董其事,恢复飞鹅岭这“郡龙入城首脉”。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当时决定惠州北门为主攻,西门和飞鹅岭为助攻,选址下角文星塔后方高地和飞鹅岭后山丘为炮兵阵地。为此,东征军在飞鹅岭大掘堑沟,“郡龙入城首脉”再次中断。
“古城规划,要彰显出它的时空感,惠州是一座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可是你到惠州走一走,却会感觉这是一个现代城市。”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认为,目前惠州对“木鹅传说”的发掘还不够,这是惠州重要的特色和文化资源,飞鹅岭应成为惠州重要的地标和图腾。
林慧文说,惠州应做好“鹅城”文章,首要做好飞鹅岭的规划,进一步体现出它的魅力与特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