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源自一个神话传说,近三百年生生不息,“非遗”麒麟舞走出国门声名远播
2020-04-03 10:5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惠州小金口就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那时候叫“武麒麟”

2010年,小金口麒麟舞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文化周”开幕式前展演 张金玲 摄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陈骁鹏

今年春节,对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金口麒麟舞”的队员们来说很“清闲”。往年,麒麟队挨家挨户拜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整个村里热闹异常。以前,春节舞麒麟活动从未间断,成为当地深入人心的民俗习惯。

惠州小金口的麒麟舞发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如今小金口街道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麒麟队,喜庆场合少不了麒麟舞表演助兴。2007年,小金口街道被授予“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值得一提的是,小金口麒麟舞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已多次走出国门,声名远播。

逢喜事必演麒麟舞

“逢年过节,麒麟舞到村民门前,先左、再右、再左,跳动三步向主人拜年。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盼右旋,左扭右转,舞动着划八字。”小金口麒麟舞非遗传承人曾燕青边空手比划边向记者介绍,动作熟练气势十足,口中还念着步伐口诀:“脚踏七星步为基,游走绕圈八卦区。四门八斗方位摆,三圈九拜为礼仪。”

他说,当麒麟舞达到高潮时,会点燃鞭炮,经过引麒麟、请麒麟、戏麒麟、逗麒麟等套路,场面颇为壮观。

一般在农历十月,麒麟队的成员就开始在各自村里的祠堂前练习拳术、棍术和舞麒麟等。因为拳术是舞麒麟的基础,所以多从拳术练起,基本上每天晚上练两三个小时,持续到春节。

广东省第三届麒麟文化节上,小金口麒麟舞表演荣获创新组“金奖” 张金玲 摄

大年初一一大早,锣鼓响起,燃放鞭炮,麒麟队先去拜祠堂,然后就挨家挨户拜年,拜过年之后,在村里的小广场或空地上为村民们作表演,之后就去附近其他村或外地表演,直到元宵节。

在小金口,除了春节之外,新店开张、新屋入伙、结婚、参军等喜庆时分,都可见麒麟舞的身影,在当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据小金口文化站站长李清华介绍,目前全街道共有麒麟队20多支,队员500多人,其中最年长的83岁,最小的13岁,每年都有7-10岁的小孩新加入学麒麟舞。

走出国门声名远播

小金口东江麒麟舞发展历史悠久。据小金口的老人回忆,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那时候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了防止流寇盗贼祸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村里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村里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自2007年以来,小金口街道连续举办了5届麒麟文化节,借麒麟文化节这个平台,开展麒麟大巡游、麒麟舞表演、会节、文化研讨会、产品展销会、招聘会等活动,与全国各地的麒麟舞队相互碰撞交流,传播麒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文化节停办,只举办小型的交流会。

2008年小金口麒麟队参加“奥运圣火惠州站传递”表演 张金玲 摄

如今,小金口麒麟舞多次走出国门。2011年,受邀出访马来西亚进行海外文化交流;2013年6月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团结”艺术节和当地民俗文化活动。

这一活动至今让小金口麒麟舞传承人曾燕青印象深刻。当时,麒麟舞队在俄罗斯待了十天,走遍了六个城市。“活动来了60个国家的文艺队,但在巡游展演中我们麒麟队是排在最前面,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不停竖起大拇指,心里真的高兴!”曾燕青自豪地说。

勇于创新打文化品牌

目前在小金口,各村都保留着完整的麒麟舞套路,只是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为了传承麒麟舞,有些村委会列入了年度规划,开辟了专门的训练场所,并给予资金保障。村里还通过老艺人的口述,编写了麒麟舞学习资料,供年轻学员学习。

近年来,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不遗余力地支持小金口麒麟舞的挖掘、保护及传承。该街道于2007年被授予“广东省麒麟文化之乡”、2008年被授予“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2009年麒麟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社会发展,麒麟舞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村民都忙于各种经营或外出打工,基本没有时间练习麒麟舞。再加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训练的辛苦及枯燥乏味,越来越难以吸引年轻一代。

小金口麒麟舞正在进行排练 张金玲 摄

小金口街道也意识到了麒麟舞的发展困境。为此,街道悉心整合资源,从各村筛选精英,组建一支麒麟舞队伍,培养为积极骨干分子,不定期举办麒麟舞培训班、锣鼓培训班、武术培训班等。

同时,全面启动“麒麟舞”进校园工程,在中小学校开设“麒麟舞”特色课堂,开设寒、暑期少儿培训班,筑牢麒麟文化的传承根基。

为了让麒麟舞更有观赏性,小金口麒麟舞也进行了创新改造。比如在保留传统表演方式的基础上,寻求舞蹈阵容的改革创新,让多只麒麟同时表演,更为宏伟气派。

在时间上,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缩短为十多分钟。同时,不断探索改良服饰、丰富音乐。这些转变为麒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物故事】

非遗传承人:努力传承,从未放弃

今年51岁的曾燕青精气神十足,一提起麒麟舞更是滔滔不绝。“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都会跳起热闹的麒麟舞。”那时候的他总跟着队伍跑,小个子的他探着头往前看,边看边学,表演结束还意犹未尽。

13岁的时候,他下定决心拜师学艺。但当时要求16岁以上才能开始学麒麟舞。师傅见曾燕青对麒麟舞很有兴趣,而且有毅力,身体素质也很好,就破格收了他。也正是从他开始,学麒麟舞的年龄门槛逐步放低。

入门后,根据规矩,每人只能学一项技能,跟一个师傅。而曾燕青上手快又好学,师傅让他学习六项技能,并指定他为麒麟舞继承人。

要学好麒麟舞并非易事。回忆当年训练的情形,曾燕青连说“很辛苦、很枯燥”。麒麟舞要求基本功必须要扎实。因此,光是扎马步就要三个月。“一开始腿经常酸痛,上厕所都十分困难。”

为掌握这些技巧,曾燕青每天学习数小时。努力总有收获,他三年便出师,掌握了麒麟舞全部角色技法,16岁便成为师傅,开始将所学技法教授给其他人。

2018年,小金口麒麟舞受邀参加惠州市第二届“晒秋文化旅游节” 张金玲 摄

“现在年纪大了,体能渐渐跟不上,表演也越来越吃力了。”曾燕青坦言,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人才上,很少上台表演了。今年,队里新招了6个小孩,虽然还很小,但打起锣鼓来个个有模有样,兴趣高昂,曾燕青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让曾燕青佩服的是,村里有一位80多岁的老师傅,前两年因中风只能坐在轮椅上,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了,但只要村里年轻人训练,锣鼓一响,他就坐着轮椅来了。他对麒麟舞的那份热忱丝毫不减,一边看一边指导,恨不得将麒麟舞的知识全教给年轻人。

年轻的90后小伙林武民是新一代小金口麒麟舞传承人。他生于金鸡英头村,是龙形拳的第四代弟子,从小学习拳术,2008年被街道文化站作为好苗子挑选到麒麟队里做储备人才,跟随老师傅学麒麟舞。

林武民因有扎实的武术功底,学起麒麟舞来得心应手,而且动作更加生猛有动力。他多次参与省、市、区的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林武民说,学习麒麟舞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年轻人延续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他很有兴趣。

在世博园巡游画面 张金玲 摄

【文脉溯源】

“麒麟舞”源自一个神话传说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客家人视麒麟为图腾和压邪避灾的吉祥物。麒麟舞起源于四川峨嵋山一带,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东江麒麟舞是怎么来的?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四川峨眉山上有个和尚,人们都称他为“沙仙和尚”,此人佛法高深,心地善良,关心民间疾苦。同在山中有一头麒麟,是仙家瑞兽,能为人间带来祥瑞,人们称之为“仙子麒麟”。

为了让麒麟下山降瑞人间,沙仙和尚决定驯服它。他拿着麒麟爱吃的绿色植物“青”吸引它,麒麟开始不为所动,后经不起诱惑,终于来吃“青”了。沙仙和尚故意不给它吃,再三嬉戏后,麒麟被驯服,于是沙仙和尚把麒麟带下山来为人间传祥瑞。

后人把沙仙和尚驯服麒麟的故事编成了一套动作,配以声乐鼓点和武术表演,逢年过节表演,祈祷祥瑞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经过历代的传承,就演变成了今天的东江麒麟舞。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