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护日志3.11】生死竞速!团队协作攻克难关——16秒为患者换上“新肺”
2020-03-11 23:2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见证一次又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才更深刻地明白团队发挥“1+1>2”的效果。

文本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阚文婧 魏彤 欧阳云
图/医院提供

讲述者:周瑛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护士长

支援地:荆州市中心医院ICU

16秒可能是百米冲刺的速度,16秒可能是走一层楼梯的时间,16秒还可能是手机刚刚刷过的短视频……

上周我们ICU团队才刚刚经历了一场600米的生死时速,10名医护“硬汉”带着N个机器,成功运送一名正在进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进行CT检查。前几日团队又挑战另一个“高难度”——给一位ECMO治疗10余天的患者成功“换膜”,用时仅仅16秒!

体外膜肺氧合,俗称“叶克膜”“人工膜肺”,英文简称ECMO,它通过搭建一个体外人工心肺系统,挽救危重症病人生命。这是病人获取生还希望的最后一种手段,是这次新冠肺炎治疗的“终极武器”。

这一套特殊的装备由离心泵、导管、膜肺组成,能够让患者即便在心脏、肺脏完全怠工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生命必须的血液、氧气供应。它是目前生命支持的最高级设备,同时也是体现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门技术。

团队运送ECMO患者行CT检查

挑战重重!默契配合使患者转危为安

病房里2号床那个使用ECMO治疗的病人,他身上的机器已经连续转动10多天了,今天设备突然传出了报警声,经检查,原来是膜上出现了血栓。

团队经过慎密的评估和讨论后决定“换膜”,不幸的是,这个病人目前肺功能基本丧失,测试之下发现他仅能耐受20多秒的缺氧时间。

使用ECMO的患者就像是一个滑落到悬崖边上的人,我们正死死地拉住他身上的绳子,“换膜”就像是这根维系生命的绳子马上就要断了,我们需要在20多秒内更换一条新的,其危险程度及难度可想而知。

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贴近患者,直面患者呼吸道喷出传染风险极高的病毒颗粒,而我们层层防护装备的束缚,无疑使难度再升级,可以说这是技术、体力及心理的严峻考验。然而,生命重于泰山,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都会付出120%的努力。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这个挑战和任务,大家立马紧急部署,攻克难关,在换膜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从每个人的站位到止血钳钳夹的方向,每一个步骤都规划到位,落实到人,并反复演练。

接到指令,我和其他几名护士长迅速换好防护服,打扫战场,清理床旁物品,确保医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物和急救用药通道;做好患者体位准备,优化人力安排……所有一切应战准备有条不紊地快速完成。

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正式拉开序幕。截流、分离、插管,看似简单的操作,必须精准、迅速,负责上、下导管的两队医生必须同时操作,不能有任何迟疑或误差。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割、夹、拔、上”短促几个字的喊话,犹如战斗的号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心手相连,一系列与之匹配的动作就在顷刻间完成,16秒!整个过程仅仅用时16秒!患者血氧饱和度仅有一秒的下跌,又迅速回升,心率、血压平稳,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成功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短短半月时间里,来自不同单位的兄弟姐妹们,在一次次的通力协作中磨炼成默契十足的“战队”,全赖于大家共同坚定的决心——相信疫情终将会被战胜,就像我们相互在防护服写上的寄语一样:“疫不容辞”“粤来越好”。

团队为ECMO患者换膜

精心护理、精密协作保障患者安全

2床病人的氧合很差,虽然已经换了“新肺”,可毕竟是体外的机器,需要尽快把病人自己的肺治疗好,才有成功的希望。经医生团队评估后,决定给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

同时进行ECMO治疗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全身上下加起来不少于9条管道,每一条都维系着患者的生命。由于患者SpO2徘徊在80%左右,潮气量不足100ml,平常给他翻个身都胆颤心惊的,每次血氧饱和度都会下跌。现在要把这样的病人从平卧位变成俯卧位来进行机械通气难免困难重重。把病人“翻”过来不难,难的是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其安全和预防并发症,这其实同样是个高难度费力气的大工程。

这其中,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各个管道要良好固定且保持畅通,护士人力安排及团队需严密配合,动作需轻柔迅速,还要预防管道脱出及压疮,以及患者的自身及辅助用具的准备……性命相托,必须全力以赴,每一种可能性和应对方案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重复,尽可能保证任何一个细节都在掌控范围之内。

经过周密准备、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后,我带着5名护士开始操作了。为确保患者安全,我站在头位,双手牢牢地固定患者的气管导管和ECMO管路。四名护士分别站患者两侧,一名护士站足位单独固定ECMO另外一条管。逐一理顺所有管道,翻身开始前我再次跟战友们确认移动方向。“1、2、3,起”“向右”“90度,换手”“枕头”“翻”,一气呵成。

在摆放所有管道、调整患者体位的同时,我观察着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潮气量、气道平台压,一切平稳,原本只有81%的SpO2,缓慢上升到86%。大家长吁一口气,一个难题终于解决了。

见证一次又一次与死神的较量,才更深刻地明白团队发挥“1+1>2”的效果,新冠疫情是一次考验,更是一面明镜,映射出了根植于大家心中中国人团结的魂。

周瑛小心翼翼地为患者进行胸部物理治疗

抗疫还在继续,目前我所在的团队已成功完成ECMO患者三次换膜,三次CT转运。

面对器官衰竭的患者,我们从不放弃,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挽救他们的生命;面对岌岌可危的生命,哪怕患者只有1%的获益,我们也会付出100%努力。患者越危重,我们需要付出的心血就越多,进行高危操作的频率就越高,只有团队携手并肩的力量才是我们阻挡死神脚步,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强大武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