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张阳 封雯轩
讲述人:陈永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护师
与五岁的儿子视频通话时,儿子说:“你们看起来和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一模一样,你是去太空了吗?”
“不,爸爸在武汉,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这是我们的战斗服,穿着它,我们才能打赢病毒,将很多人从另一个世界的边缘带回来。”
作为一位男护士和超级奶爸,陈永昌的细心,除了出自专业,或许也出自与儿子的沟通过程。他期待凯旋时,想要给儿子讲的“四个一”的故事。因为故事的背后,藏着许多医护工作者践行一生的道理。
"康复秘籍":同理心助病患恢复
抗击病魔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精神支持;护士不仅需要关注病人的生活,也需要关注病人的心理。
有天上班时,一位刚入院的病人突然哭了起来,因为他看到同一病房内,住着两位气管插管的重病患者,担心自己的病情也会恶化。经过医生协调转床和护士轮番安慰,患者情绪才平复下来。
经此一事我想到,病人对病人的心理影响要比医护更为有力,如果重症病人的情况会使其他患者感到担忧,那么痊愈病人的经验或许要比医护人员的安慰更加鼓舞患者。
因此,我向即将出院几个病人提出请求,请他们把住院期间的想法记录下来,把重获新生的希望传递下去。几位病友们都积极响应,除了一位写字困难的老奶奶,每人都写了满满的一两张纸。
病友们康复出院后的第二天,马上住进来两位年龄比较大的阿姨。我们将之前病人留下来的鼓励信件交给阿姨,告诉她们这是刚出院的病友留下来的,里面藏着康复的秘诀。
观察到阿姨们虽然很感兴趣,但阅读不便,我便自告奋勇读给她们听。但我忘了自己现在戴着眼镜还要戴着护目镜,阅读时要把纸张挨得很近很近,才能看得清楚。
阿姨们都笑起来,表示着实心疼我这只“六眼龟”,还是接过去自己阅读吧。病房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病人们的情绪明显高昂了许多,那一刻,我们的笑声传得很远,我们的心贴得很近。
一点“暗红色”:一丝细节也不可错过
我们支援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是武汉危重症定点救治医院,这里的病人病情危重救治难度高。
虽然日常工作不在危重症科,但是多年的急诊科工作经验,让我有着非常扎实的抢救技能;多场的护理急救技能培训,让我这个“新手”也有了几分底气。
当班时,不少危重患者都出现过病情变化,我们临床上需要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并及时处理,将病情恶化扼杀在起源。
前几日,我发现一个气管插管的患者嘴角有些脏,于是为她进行了吸痰。气道内痰液不多,到口腔时,发现吸出来的东西有点暗红色,量不多。
通过这一点暗红色,我推测患者有可能发生一过性消化道的出血或者是卧床病人常发生的胃潴留;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抽出胃内物,容易倒流到气道,加重肺部感染,后果可想而知。
我马上报告医生,和护理组长一起遵医嘱,从抽出患者胃内的500毫升咖啡样液体并进行负压引流。清理干净后,医生调整了用药剂量,嘱咐要监测血压变化。我们丝毫不敢怠慢,10分钟监测一次。
前一分钟,血压还是120/82mmhg,汇报完后,大家心里安稳许多,但是一转身再查看时,收缩压便下降到了90。
虽然血压的一过性下降可能由很多原因造成,但是职业的敏感性让我立刻警觉起来,仔细分析,病人体位没有发生改变,血压袖带也没有更换位置,于是我赶紧复测了几次,得到收缩压仍低于90的结果后立即报告医生。
经过几次调节,病人的收缩压才恢复到了110,我们也长舒了一口气。
一个“男姑娘”:要做到专业而亲切
2月12日,查房时我发现12床的奶奶留置针肿了,需要重新留置。老人的血管很难摸清,经过几天的治疗,她的手背上已经针孔密布。
老奶奶认为自己的血管难打,坚决要求“老师傅”扎针,我只得像哄孩子般压低了声音,学着大叔的嗓子安慰她道:“巧了,您运气真好,我就是今天最老的师傅,别怕,咱先看看血管,保准一下就好了。”
当时我戴着三层手套,自己也有点担心不比平时只戴一层手套那么灵活,但是经过仔细“瞄准”,我还是“精准命中”,一次成功了。老奶奶又惊讶又高兴,连连赞叹“你好厉害”,甚至还和我拉起了家常。
我对奶奶说:“奶奶,我是来自广州的护士,我们广州人喜欢叫护士为姑娘,你以后可以叫我男姑娘。”这个有趣的称呼一下子把老奶奶逗笑了,她挥挥手同我说:“男姑娘,你的技术棒棒的!谢谢你!”
一位“超级奶爸”:战疫也是守护家人
我是两个顽皮儿子的奶爸,有时觉得生活不能自理的危重症病人就像婴幼儿一般。他们很难开口说话,甚至有时意识也不清楚,难以动弹,只能躺着。
虽然我们无法通过语言交流,但我们可以从病人的动作神态来观察了解到他们的需求,用换位思考和专业知识,来让病人得到最贴心,最温柔的护理。
记得有一位病人,病情重,体型重,连说话和翻身的力气都没有,生活无法自理。我和同事们会时常给他翻身拍背,更换尿片,摆好舒适的体位,重病中的他总会流露出感谢的眼神。
渐渐地,病人有所好转,某一次我们护理完后,他艰难地抬起了手,努力向我们做出感恩的抱拳姿势。
那一刻,我们收获的惊喜和感动难以言喻。那一刻,病房外的春暖花开,不及病房内的温暖蔓延,心花怒放。
诚如圣人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离开家乡,站在前线,为每一个生命牵动着悲喜,因为在我们心中,这场战疫不仅是在救治病人,更是在守护家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