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整合/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江文华
今早,微博上有这么一个热搜:“爬山找信号的女孩能在家上课了”,讲的是在江苏上学的初一女生宁欣然滞留在老家湖北荆门,因为家处山区,信号不好,她连续20多天,每天晚上都要带着充电台灯和桌椅到山顶找信号上网课。
好在前几天,当地相关部门在她家门口立了一根6米多高的竹竿,调试好网络并安装信号增强器。这样,宁欣然再也不用上山找信号,可以在家安心上网课了。
无独有偶,离宁欣然家两三百公里远的荆州石首,滞留老家的广州骏景中学初二男生张佳涵,则在阳台上架起桌子,蹭邻居家的WiFi上网课。这两天,石首的气温在7℃左右,仍然寒冷,张佳涵就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硬是没有落过一节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河南洛阳的初一女生郭翠珠,从正月十三开始,就每天去村部院子蹭网学习;浙江台州一群山里的孩子,躲在村口四面透风的临时棚里,借着邻村的微弱信号上网课;西藏日喀则的大二学生次仁曲桑,家里信号很不稳定,他就每天凌晨四点出发去乡里找网上课,来回骑车六小时……
这群人就是我们印象里还是“小屁孩”的00后。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了一个多月,大人们奔赴前线、阻击疫情;小孩们也不赖,戴着口罩,想破脑袋设法蹭网学习。
没有网,他们“凿穿”种种障碍与壁垒:上山顶、去村口、去乡里……冷风刺骨、漆黑恐惧、花6小时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跟上老师和同学的节奏,汲取和同学一样多甚至更多的知识。
他们就像西汉时期的丞相匡衡,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读书。2000多年过去,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发现,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改变。今天的蹭网学习,何尝不是古代的凿壁借光?
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当然不止00后,最近走红方舱医院里的“清流哥”也是一例。前两天,他出院了。
之前,“清流哥”付先生被确诊新冠肺炎,转到江汉方舱医院。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因为患病而焦躁,而是默默打开了一本书,做了安静的美男子,成了方舱医院的一股清流。
当有人扒出他手里捧着的书《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时,网友都在感叹:看书名就很高端、“他看的不只是一本书,他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另一种心情,另一个世界……能静下心来阅读,也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甚至连这本书的作者——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转发了对清流哥的报道。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疫情面前,读书能给内心注入一股力量。
疫情还没有过去,但这并不妨碍你在内心摆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南通台、大河客户端、台州晚报、齐鲁晚报、健康广东等
责编 | 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