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年前(1403年)的今天,正是一个大年初一,刚从靖难之变的腥风血雨中获得胜利的朱棣正式迎来属于他的时代:启用永乐年号,准备打造一个永世安乐、富国强兵的盛世。
愿望是美好的,但当时的朱棣却没法安乐:被抢了皇位的侄子到底死没死不知道,北边不安分的蒙古邻居时不时借人借粮还不还,最重要的是反对自己的舆论还在,特别是他在早朝上差点儿被一文臣刺杀了。
此事后,朱棣开始噩梦不断,觉得南京这地界不好待,极度怀念自己生活了20年的封地,不如归去!我是皇帝我做主,迁都!
这个要迁往的目的地,是北京。
可以说,我们600年后在北京领略到的国都气息,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他这一决定。
600年前“纪录片”《我在中国造故宫》开拍
既然要迁都,就必然需要在北京建一座配得上太平盛世的伟大宫殿,于是,一场动用百万劳工的浩大建筑工程启动,如果拍个纪录片的话,大概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前前前前前传——《我在中国造故宫》。
可惜的是,能因造故宫而在历史上拥有姓名的人并不多,百万人只留下了一个宏大而模糊的群像,但也有少数幸运儿,其中之一就是木料采购一把手:工部尚书宋礼。
备料之宋礼:入蜀采木13年
宋礼是一个勤勉能吃苦的好同志,因为单是采木这一项就让他在13年间5次出入四川(现在云南、贵州一些地方当时属于四川)的深山老林。
为啥需要这么久?朱棣吸取了老祖宗千百年来的建筑智慧,新宫殿延续以木结构搭建,而新宫殿要建多大就需要多少木料。
故宫是什么规模?
建筑面积15万平方公里,
英国白金汉宫只有它的1/10,
法国卢浮宫不到它的1 /4,
欧洲最大皇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也不到它的一半,
可想而知,需要多少木材!
而皇宫的用材又不是路边随便砍一棵树就行的,必须是全国最拔尖的那一批,尤其是“仿佛为殿庭而生”的楠木,最终它们会成为太和殿等重要宫殿的“顶梁柱”。
1406年,宋礼在朱棣期待的目光下,启程去四川采楠木了,同批出发的还有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左副都御史刘观、佥都御史史仲成,他们分别要去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采木规模可见一斑。
那时的采木是一种分分钟能死人的工作,好的楠木都是深山老林+豺狼虎豹+瘴气蛇虫携手守护的,四川的险山峻岭就长了成片成片的好楠木。
但当地百姓和官员却为此遭殃,每年为伐木而死的不知有多少人,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亡率50%)的形容。
采伐难,运输更难,没有现代机械帮忙,如此巨木要从深山里拖出来,要经历我们想象不到的难,路上一个坑没看到,可能就会压死一批人,难怪有“一木下山,常损数命”的说法。
但宋礼不知是运气爆棚还是夸大,当朱棣在朝堂上跟反对迁都的大臣们打嘴仗的时候,宋礼给他“送礼”来了——一个“祥瑞段子”:某天晚上,有几根巨木竟然完全不费人力就自动自觉从山谷跑到了江里!
这神迹是上天在给迁都点赞啊!这份“礼”可把朱棣乐坏了,他特意下旨给出木的山取名神木山,还派了官员去专门祭祀、建祠立碑。
实际上有可能吗?有人分析,宋礼讲的故事如果是真,那应该是刚好有被雷劈断的楠木遇上暴雨,随着河谷水上涨一路顺流而出到了江里,这得多走运才能碰得到啊。
巨木出山只是第一步,如何从四川千里迢迢运到北京是一个更大的难题!走陆路?那拖一根楠木可能都要走上好几个月,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借天然河道让它们一路漂到北京。
但当时的南北运河并不完全贯通,能者多劳的宋礼就又接手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水利工程:疏通南北河道。
数之不尽的巨大楠木就这么漂啊漂,漂进了北京城,漂到了一个叫蒯祥的木匠手上。
建造之蒯祥:鲁班再世,天安门的建造者
1417年6月,花费十余年筹备的各类木料、石料、砖料准备就绪后,北京皇家大院——紫禁城终于开始动工了。
动工需要设计图,但谁能担当紫禁城总设计师的名号呢?这个答案暂时无解,毕竟在古代,手艺人的地位太低,几乎都不配拥有姓名,尤其是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想在设计图上署名是不大可能的。
但后世却喜欢将这个总设计师的名号按在一个叫蒯祥的木工身上,为什么呢?
那一年,19岁的蒯祥作为朱棣的随从人员先和应召的10万工匠入京建宫,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有“巧木匠”的美名在身,一入京就被委以重任——建宫廷正门承天门(也就是后来的天安门)。
蒯祥的具体设计和建造过程已不可考,但据说朱棣和大臣们看了都表示很满意,对他的赞美之词传到了民间,普通老百姓也表示很满意:看,咱底层人也是很有出息的嘛!于是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就此诞生。
其中一则是说他如何挽救猪队友的。据说当时的缅甸国进贡了一块巨木,朱棣觉得做大殿门槛很合适,就交代下去了。
但负责锯木头的木匠上班时间不知道在想什么,竟然锯短了一尺多(超过30厘米了)。坏事了,木匠急急忙忙来找蒯祥帮救兵。
蒯祥看了之后,直接让木匠再锯短一尺多,大家都傻眼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蒯祥施展了他鬼斧神工的木雕技艺,在门槛两端雕了两龙头,再在边上各镶上一颗珠子,还设计成可装卸的,也就是俗称的“活门槛”(有说这一发明是溥仪的)。这一巧思设计再次被皇帝点了赞。
蒯祥不止木工厉害,画工也是很有一手。据说他有一个比郭靖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更厉害的招数——两手左右开弓在庭柱上画龙,合并时不差分毫(BGM自动响起: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画一道彩虹……)。
此后紫禁城的建造和修缮几乎都有蒯祥的身影,他也从小小一个木匠一步步晋升为二品的工部左侍郎,这传奇而不平凡的人生,也难怪世人愿意将他称为紫禁城的设计者。
1420年,花费11年备料、3年半建造,动员10万工匠、百万劳工的紫禁城,终于在元大都皇宫旧址上诞生了。
朱棣在第二年就正式将国都迁到北京,从此,紫禁城开始承载24位皇帝和众多嫔妃皇子们的悲喜人生,见证众多文臣武将、风流才子的“高光”时刻,发出无数军国大策主宰神州大地的民众……直到600年后的今天,成为不朽。
参考资料
央视纪录片《故宫》,2011年
孟凡人,《明代宫廷建筑史》,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张钦楠,《中国古代建筑师》,三联书店,2008年。
周乾,《朱棣为何定都北京紫禁城》,北京档案,2017年第六期。
胡恒,《究竟是谁设计了紫禁城》,兰台内外,2015年第四期。
云妍,《紫禁城营建采木述略》,东岳论丛,2006年第六期。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吴瑕
审签 |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