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豪赌的白雪公主
83年前(1937年)的今天,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问世,迪士尼为无数女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公主梦。
女主角白雪公主天生丽质,却对世事没有任何防备心,被邪恶的继母不断陷害,经历众多坎坷后,最终与英俊的王子走到一起。直到今天,这个故事情节仍是众多爱情影视作品的情节模式。
可当初制作这部电影时,整个好莱坞都觉得迪士尼疯了。
《白雪公主》的制作是从1934年开始的,此时迪斯尼打造的“米老鼠”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动画明星,为了追求兼具形式与内容的剧情长片,迪斯尼开始试水,并坚持将每个细节打磨到极致。
在当时比较少见的是,迪斯尼为此特意请来专业编剧改编这部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还亲自为员工们表演了两个小时的《白雪公主》话剧。
此外,迪斯尼还将几位首席画师送到加州艺术学院学习动作造型,并买来小动物,请来演员表演供画师们观摩学习,为的就是在银幕上画出最真实的人物动作。
在技术层面,迪斯尼创造全新的动画摄影技术——多平面摄影,使拍摄出来的画面具备了“裸眼3D”效果,像《白雪公主》中公主迷失森林的噩梦狂奔,以及皇后喝下毒药后的变身场景都是由新技术打造出的视觉效果。
在追求真实感的同时,制作预算也是水涨船高,到1936年《白雪公主》拍摄完毕时,该片的成本已达到二百万美元,超出原计划三倍还多。
迪士尼因资金全部用完而不得不进行筹资工作,甚至将整个工作室抵押给银行。
在电影制作到一半时,恰巧一位美国银行高管来到其工作室看电影,电影团队为高管展示画稿,但不得不将未进行动画处理的部分表演出来,并且现场配音、唱歌。
然而,耗时又烧钱的《白雪公主》并不被业界看好,保守的好莱坞大佬们更将这部80分钟的电影称为“迪士尼蠢事”,当时和迪士尼合作的发行商也撂了挑子,人们都无法相信观众会为了一部当时被称为卡通片的电影付钱并带在电影院里呆一个多小时。
几经波折,这部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才得以问世。到1937年12月21日,《白雪公主》正式上线,市场却给予了热烈回响:二战时期,这部影片仅在美国本土就拿下785万美元的票房,国际市场总票房超过1.8亿美元。
《白雪公主》稳稳拿下1939年的第十一届奥斯卡奖。
据说,为了这部意义非凡的影片,奥斯卡专门制作了特殊奖杯:一座全比例小金人和七座大小递减的小金人,象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过火焰山的铁扇公主
1938年2月8日,《白雪公主》在美国本土上映后仅两个月,就在上海首映了。
迪士尼公司不仅准备了印有电影主题曲的乐谱和中国版《白雪公主》童话的电影手册,还特制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玩偶,设计师将“白雪公主”翻译成了上海话“洋囡囡”印在玩偶身上。
《白雪公主》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连续两个月满场,放映将近一年,票价翻了两倍多,创下了中国1938年的票房最高纪录,还催生了中国真人版影片《中国白雪公主》。这也让不少中国电影公司看到了动画的商机。
1939年,新华联合影业公司成立卡通部,开始制作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改编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制作工作主要和万籁鸣和万古蟾兄弟俩负责。
《铁扇公主》从起步就颇为艰难,公司用很低的工资和待遇招来了几十名基本不懂动画技巧的画工。
他们对角色运动时格与格间该画多大距离,身体其他部分该怎么动,完全不清楚。等画完一段后拍摄出来一看,衣服和手都是抖的,根本没法看。
万氏兄弟不得不从头开始培训,边训练画工边工作,十分艰苦,就像孙悟空过火焰山那样。
当时,动画技术被外国垄断,一切都靠自己探索。万氏兄弟请来真人表演并拍摄,再将每一格胶片放大在照相纸上,画工们一格一格照着画,从中比较、感受每格间的差别。来表演的演员后来还给角色配了音。
除借鉴了美国动画片中的一些元素外,万氏兄弟大胆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营养,使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被成功地搬上银幕。
在电影放映中,还尝试用红色玻璃纸挡住镜头,使片中的火焰山放出红光,在黑白动画片中创造了彩色动画的效果。
绘制了近两2万张画稿,经过一年半的制作,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终于完成,代表了中国动画初期的艺术水平。
影片于1941年年底在上海上映,连续放映了40多天,电影票供不应求,获得空前好评,其后又在香港和东南亚及日本上映,反响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影片诞生于抗日战争期间,万氏兄弟也有意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影片中原有一句字幕:“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后在放映时被敌伪的电检机关强行剪去了。
日本人进入上海租界后,没有禁演《铁扇公主》,还翻译、重新配音,并更名为《西游记》,在日本上映。
因为《白雪公主》当时未被日本引进,所以《铁扇公主》成为日本首次放映的动画长片。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动画和漫画的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
《铁扇公主》大获成功,中国动画事业却并未因此得到发展。
新华联合影业公司原打算继续拍摄另一部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但由于此时日军已进入租界,卡通部被迫撤销,致使这一计划只好搁置,直至解放后才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完成。
逆天改命的魔童哪吒
新中国成立前,万氏兄弟撑起了中国动画的大半边天;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肩负了全国八成的动画制作。
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第一部彩色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片《哪吒闹海》等等,均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厂。
它们将水墨画、京剧、民族乐器等运动到动画中,奠定了动画中的“中国学派”。
上世纪80年代后,外国动画片大量引进,对国产动画造成冲击。再加上国内动画人才凋零,青黄不接,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国产动漫电影走向沉寂。
直到近些年,国产动画才开始苏醒,《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系列动画片最先突破。
这时的国内影人也逐渐有了IP化的概念,“喜羊羊”的IP就被开发得淋漓尽致。在保持播放电视动画的同时,每年出一部动画电影,还开发了益智类游戏。
然而,动画和游戏运营得再成功,它的定位始终是“给小朋友看的”。
2015年,历经8年制作时长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票房破9亿。影片将国风融入动画之中,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也有了智商。
尽管初期排片不占优势,但依靠“自来水”的力量开辟出一个市场。毕竟中国动画电影沉寂了太久,大家都在为希望买票。
在市场的鼓励下,反低幼化的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复苏,每一年都有一两部引发国民级讨论的电影。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及神话资源相当丰富,值得深挖,《大鱼海棠》《大护法》《风语咒》《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相继登场。尽管票房都不如《大圣归来》乐观,但国产动画电影总算回归观众视线。
在逐渐转好的环境下,去年暑期档,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彻底点燃观众热情,最终票房超50亿。
影片中,哪吒变成了有黑眼圈的小魔童,李靖成了好父亲,太乙真人不再仙气飘飘,敖丙也不只是纯粹的反派。
这一系列的改编颇具新意,“魔童降世”乍看很暴力,讲的却是一个无比正能量的主题——打破成见、扭转命运。
主题有了创新和想法,《哪吒》在商业化方面的尝试也值得一提,成片2000多个镜头中,特效镜头的占比就高达80%。
有媒体报道,申公豹变豹子头的特效,不到5秒钟,导演“死磕”了两三个月。有个特效师因为磨了两个月都没通过,选择辞职,结果换了家公司还是被《哪吒》找上门。
要知道,这部影片的制作经过了3年的时间、66稿的改动、1600多人、20多家动画效果制作小公司配合。但这样的合作方式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怎样统一大家的标准。
就像当年万氏兄弟让画工照着胶片画一样,《哪吒》的导演饺子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给所有团队提出明确要求,甚至自己做了一些小样给特效团队,还通过制作表情库来分享,尽可能统一技术标准。
这一次行业通力合作下的产物,或许算不上我们的动画技术前进了很多,但至少是一次工业体系的相对成功。
有观众说,看到《哪吒》片尾,全国多家动画工作室参与制作,就像龙族都把最坚硬的鳞片和希望交给了敖丙一样。其实,国产动漫的希望不是《哪吒》,而是出现更多部《哪吒》。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魏礼园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