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1.10 | 这一天,人类练成了“遁地术”
2020-01-10 16:25 羊城派 原创
人类社会生活开始真正介入大地

每个文明的神话体系中,大地是最为坚实、最为神秘、最不可描述的存在。

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安泰俄斯是大地女神盖亚的儿子,只要他保持与大地接触,便能从母亲那里获取无限的力量,战无不胜;

而在中国的远古神话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上古神话人物往往与大地之间,总有那么点隔阂,甚至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而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改变的也仅仅是地表而已。中国神怪小说中关于“遁地”的描写,也远不如“飞天”来得详实精彩。

远古文明似乎更愿意将描述留给天上,至于地表之下是什么,人们无一例外保持了沉默。

女娲补天。图/新华社

比起天空和海洋,古人更愿意将大地作为敬畏的对象。在不可描述中,可言说的世界与大地构成本源性的争执,隐匿、闭锁着的大地作为与人类社会活动相对立的力量而存在。对天空海洋,对于目力所及之外的征服也要远远早于对地下未知世界的探索。

157年前(1863年)的今天,这一切都变了。

世界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诞生,人类社会生活开始真正介入大地。

毋宁说,某种程度上,地铁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开始揭开地球最后一层神秘面纱,将最后的神秘存在纳入日常生活秩序。

地铁,意味着启蒙的真正完成。

诞生:
终结通勤基本靠腿的城市生活时代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伦敦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特大都市。1841——1851年,33万移民涌入伦敦,人口过度的密集,导致“潮汐式”通勤的出现:伦敦人每天下午离开城市,又在第二天早上返回。

同时,由于英国议会立法严禁将火车站设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因此,伦敦市内交通只能基本靠腿,不管是马腿还是人腿。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拥堵的伦敦长期处于交通瘫痪的状态。马车、街边小贩和日常通勤的路人,路面的拥挤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节假日的北京路、上下九。

缓解交通压力,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1845年,查尔斯·皮尔森提出了一个修建“伦敦中央火车站”的设想,但因涉及大规模拆迁被议会否决;不过议会随后同意了由一群承包商提出的、在伦敦修建一条地下道路的提案。

这两个提案被皮尔森结合起来,并在1854年被批准,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铁的概念——地下火车。

查尔斯·皮尔森资料图

那时的伦敦,地铁的奇思妙想震惊了整个城市。

其一,在城市地下打洞并且安装轨道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当时技术手段仅能做到让铁路穿过山洞,根本没办法修建出穿过城市中心地下的铁路;

其二,修建地铁意味着要对伦敦街道进行大规模改造,耗资巨大,但是,大规模的拆迁又与保护古迹的宗旨相悖。

1860年2月,随着建设资金的到位,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质疑与争论中,由一支900人的队伍动工。

那时候并没有什么先进设备可用,修地铁更像是挖战地工事,第一条地铁线采用“明挖回填”的方式,先把地铁途经的地上部分住户全部搬迁,工人们从地面向下挖掘一条10米宽、6米深的大壕沟,用砖加固沟壁,搭成拱顶再将土回填,在地面上重建道路和房屋。

资料图:1861年位于国王十字车站附近的明挖工点的素描画

当然,这种“随挖随填”方式问题也不少,施工期间路更堵也就算了,倘若一不留神挖爆了污水管或谁家的化粪池,芬芳气息搭配馥郁马粪简直赛百味(subway),隔壁的小孩都要馋(臭)哭了。

难怪伦敦《泰晤士报》要直接判处地铁死刑:“人们认为地铁运行的空间是肮脏和黑暗的,遍地是老鼠,周围也会布满下水管道,他们不会为了通过这种烟雾缭绕的隧道,而放弃在清新环境下乘坐公共马车。”

顶着多方压力,历经三年施工后,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大都会地铁终于投入了运营。

1863年伊始,开发商像今天一样搞了一场“试运营”,蒸汽机车开进地下,40名官员硬着头皮坐在没顶棚的木制车厢里进行了第一次巡游。

尽管被蒸气、烟雾、煤气熏得灰头土脸,地铁的快速便捷还是让钻出隧道的官员们大呼“真香”,毕竟比起堵在路面闻几个小时马粪味儿,几分钟的烟熏压根就算不得什么。

资料图:当时描绘乘坐地铁的民众的素描画 

于是,1863年1月10日,世界第一条地铁正式开通运营,当日即有三万民众打卡。

15分钟一班,高峰期每10分钟一班,这条地铁很快成为了伦敦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通仅1年,这条只有数公里的地铁线路就运送了近1000 万人次乘客。

新的地铁很快建立起来,新的商圈在地铁站周围孕育而生。短短三十年间,伦敦地铁系统靠着“挖壕沟”这种粗糙办法增长到80公里。

发展:
作为另类的中国第一条地铁

不过,随着地铁事业的蓬勃发展,运营里数的急剧膨胀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建筑地基会因挖掘不稳,坑道积水、土质疏松、隧道垮塌也是家常便饭。

明挖回填技术已经越来越捉襟见肘,人们呼唤的地铁修建新技术——钻挖式隧道技术应运而生,此后一大批专业掘进设备相继问世(如盾构机)。

不用拆迁扒路,挖出的隧道又更深,地铁建设克服了地形地质、天气条件的局限,在水网密布、降水频繁的城市(如广州),地铁穿江过河成了家常便饭。

今天,世界上已经有不同国家、不同地质、不同气候的160多座城市用地铁应对地上交通堵塞。

地铁诞生已有150余年,期间技术的进步极大降低了事故发生频率,但更深更长的隧道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在事故中、事故后自救、搜救难度也在变大。

1995年,阿塞拜疆巴库地铁火灾造成大约300人死亡,至少250人受伤,这是世界上最惨烈的地铁事故;同时,人流密集的地铁也越来越成为人为事故的重要发生地,2003年,韩国大邱市一精神病人放火造成135人死亡,137人受伤,318人失踪。

2008年杭州地铁事故救援现场。图/新华社

与国外不同,中国的地铁事业在起步之初并不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中苏交恶,中国开始规划在重要城市修建地铁。

 “地上服从地下,交通服从战备,时间服从质量”的建设原则,正是当时中国地铁事业政治军事意义的最好注脚。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率先开工,线路沿长安街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填埋法施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不过,这条地铁在一开始并不对公众全面开放,市民有乘坐需求的甚至要所在单位开具介绍信。

尽管起步晚,但中国地铁在短短50年间迎来极大飞跃,不管是从技术里程、舒适度、安全性上,中国地铁都已经处于世界一流的位置。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5187.02公里,成为世界上地铁运营总里程最长的国家。

出口孟加拉的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图/经济日报

隐忧:
成为现代神话的地铁

时至今日,地铁不断塑造、扩展着城市样态的过程中,已然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现代神话。150年里,地铁在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同时,或许也在制造新的绝望,在使人真正摆脱对大地的蒙昧认识的同时,又在塑造对大地新的依赖。

人们厌其拥挤乏味,又在每天盼着那对轨道铺设到家乡;人们感喟冰冷的车厢像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凤尾鱼罐头,又不得不在每个早晨把自己当成商品扔到传送带上抵达远方。

人所坐的地铁还是地铁中的人,地下空间里的任何存在都习惯于被安排好目的组织进生产机器,至于作为地铁本质的吸纳与馈赠,作为人之本质的选择与筹划,毫无疑问地被遮蔽、吞噬了。

冷漠、压抑、虐恋、空洞、孤僻……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抖音短视频里,地铁已然成了体现现代城市弊病的典型意象。

这当然不是地铁的过错,要求地铁早晚高峰不拥挤也并不现实。不过,地铁为人所用的同时并不妨碍其以另一种温情面目重新与人相遇。

毕竟,地铁,是交通方式,也是栖留空间。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吕航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