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肿瘤患者放疗后太痛苦?这位女杰青帮助他们更好地活着
2019-12-13 19:20 羊城派 原创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教授唐亚梅为放射性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标准

文、图/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张阳 实习生 安舒齐

日前,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名单出炉,不少优秀青年专家“榜上有名”。12月10日,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二党支部书记、神经科副主任唐亚梅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据悉,本年度全国共296项研究获该项资助,其中中山大学共获批4项,医科1项。

专注棘手的临床问题20多年

2016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入选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今年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几年的唐亚梅教授“闪闪发光”,可熟悉她的人都了解,这些是这位“拼命三娘”的多年努力结果。专注棘手的临床问题20多年,唐亚梅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展开科研,而科研的成果最终造福患者,大大提升了放射性神经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华南,头颈部肿瘤尤其鼻咽癌的发病率很高,因此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癌”。目前鼻咽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是放射治疗,它可以使80%的早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超过五年,但放疗带来的并发症,让不少患者苦不堪言。

“我虽然活着,但是非常痛苦,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有一天,一名患者的倾述,给唐亚梅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头颈部肿瘤放疗带来的损伤,主要集中于神经损伤和脑损伤。神经损伤的患者,有可能讲话不清,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吃东西,只能靠在肚子上做瘘口,把食物匀浆打进去;脑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癫痫、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甚至痴呆。

如何让患者有质量、有尊严地活着,成了唐亚梅迫切希望解决的重要问题。唐亚梅说,放射性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传统的方案是糖皮质激素,但有效率只有大约30%,且药物停用后易复发,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通过一系列的临床观察总结以及实验验证,研究团队发现放射后血脑屏障损伤,是导致损伤持续进展的一大原因。基于此,唐亚梅带领团队开展了多中心的临床试验,验证贝伐单抗可修复大脑的“屏障”,改善放射性脑损伤,治疗有效率可提升到65%,患者的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等情况都得到明显改善。该团队又进一步建立了预测模型,权衡复发的风险,希望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副作用。

患者邓女士就是这项研究成果的获益者之一。放疗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的邓女士,经过治疗后理解力、记忆力逐渐恢复,还重回了工作岗位。“感谢唐教授,让我的生活可以更好地继续。”

她的研究极大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放疗后损伤的患者,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头面部疼痛。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张口困难,或者牙关紧闭,患者常常在吃着饭或讲话中途需要停下,等痉挛好转后才能继续。

唐亚梅在临床中发现,针对疱疹后神经痛的药物普瑞巴林,可以缓解疼痛继发的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进一步为了获得普瑞巴林可以用于放射性神经痛治疗的证据,唐亚梅牵头的研究团队启动了国际首个大型放射性神经痛的临床试验,试验历时6年,多中心参与。

研究结果显示,普瑞巴林不仅显著减轻了放射后神经疼痛,而且改善了疼痛所导致的张口困难、进食及讲话受限制等,也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从而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8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著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肿瘤》作了专题评述,指出该研究突破了放射性神经痛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这一临床瓶颈。此外,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还获得了4个国际指南推荐。在此基础上,唐亚梅牵头人制定了国内首部放射性脑损伤的专家共识,为这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标准。

医生、老师、科学家……唐亚梅在门诊、科研、带教上尽心尽力,她对自己的定位,是“临床科学家”。在她看来,临床和科研相辅相成,她牵头的研究始终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患者实际需求出发,围绕临床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科研攻坚战,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惠及患者。(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