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实习生 黄焯楹
通讯员 粤卫信 梁嘉韵 彭福祥
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如今,87岁的梅骅教授还时不时回忆起这样的情形:2019年4月15日,他看完了最后一天门诊,和往常一样,他悉心交代着患者各种事宜后,目送着患者离开。
这位从医70年的老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泌尿外科专家,他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资深老教授、老博导,也是我国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学者,他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医从教70年,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医技精湛,享誉国内外。
遵从父亲遗愿报考医学院
梅骅教授1949年考入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前身),1955年10月毕业后留校任教。选择做医生,是因为他的父亲,“父亲得了无尿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尿毒症,在乡下熬了两周后去世了。临终时他希望我能学医,于是我就报考了医学院。”时隔多年,梅骅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选择。1961年以后,梅骅教授历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主任;1978年起,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
“我只想做泌尿外科,我的几个志愿都是报的泌尿外科。”梅骅说。
1972年,梅骅教授在北京友谊医院协助下,为一名被误切肾脏的的香港同胞实施抢救手术,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亲属肾移植手术。“那是一个木工,没了一个肾脏后已经无尿7天了。他的母亲和哥哥都愿意捐肾给他,可以前没人做过亲属肾移植的手术。为了救病人的命,我们决定采取亲属肾移植的方式。”梅骅说,如果不做,病人就会死。“其实手术并不难,供肾是我取的,冲洗干净后再做血管吻合,技术上我们都可以实现。成功接上后5分钟,病人顺利排尿。”这也让他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梅骅教授改良、创新了多种手术和治疗方法,并在业界广为应用。他设计了治疗先天性尿道下裂新术式——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术,以及可控性尿流改道新术式——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使用。
为“穿尿布”的21岁女孩治病,改变了她的一生
梅骅教授最得意的手术,是为一名21岁的年轻女患者做的手术。女孩天生没有尿道,也没有括约肌,3岁时曾经去看病做手术,却没有成功,一直穿着尿布,直到21岁,她在深圳找到了梅骅教授。梅骅教授非常同情这个孩子,但她的先天性畸形实在是太严重了,即使在做手术也很难找到健康的组织覆盖尿道,结果很可能还是失败。突然,他想起1984年是他曾经为一名会阴部广泛损伤的男孩做手术时,用一大块带着神经血管的股薄肌肌皮瓣转移到会阴部,填补了缺损的组织,获得成功,如果用同样的方式,能再成功吗?看着可怜的患者,梅骅教授打算试一试。经过周密准备,手术真的成功了!3周后,患者正常排尿,没有尿失禁。一个穿了21年尿布的女孩,终于迎来了明亮的人生。这也让梅骅教授欣慰不已。
支援特区建设,他挺身而出
艰苦卓越的临床工作使他荣获了1985年广东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荣获首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2001年获第二届柯麟医学奖、三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六项省级科技成果奖。
梅骅教授说:“在那个时代,我们没机会看到国外的进步技术,无机会读到国外的新书刊,仅凭着自身的学习、实践、思考和创新,走出了自己的医学发展道路。”
1987年,为支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深圳市政府邀请,建立了以泌尿外科为重点的深圳医疗中心。1997年该中心发展成为深圳泌尿外科医院,2003年经股份制改革后更名为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
1987年起,梅骅教授担任深圳医疗中心的创办人,1997年起任深圳泌尿外科医院院长。他一直主持中心和医院的工作,及至办理退休后,医院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他还作为医院的领头人,一直奋斗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为经济特区建立新型医疗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上,梅骅教授主编了国内第一本《泌尿外科手术学》,获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我国泌尿外科的经典著作,对我国泌尿外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梅骅教授和患者的关系非常好,从医70年来,他几乎没有遇到过医患矛盾。“医生应当是仁心仁术的职业,面对患者,我们应当一视同仁,要有同情心,有人文精神,也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梅骅说,当医生首先要具备同情心,不能“见病不见人”,为患者看病,要走近患者本人,医生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病情,做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最为可贵的是,梅骅教授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直到今年4月15日,87岁的他出完最后一次门诊,才真正开始他的退休生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