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70年丨中大肿瘤专家管忠震: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2019-12-09 20:23 羊城派 原创
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认可。

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通讯员 粤卫信 杨森 黄静静

image.png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广东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1岁提高至77.2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0/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1.44/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下降至2018年的1.92‰。这一切,离不开广东医务人员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我们寻找到了从医70年的广东医生,他们是广东医疗卫生事业70年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即日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羊城晚报推出《从医70年·广东名医》系列报道,挖掘15位从医70年的广东医生的精彩故事。

他是我国最早一批跨进肿瘤化疗领域的研究者,并跻身前沿,从医从教70年,见证了中国肿瘤化疗药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他是一名了不起的临床医生,摸索出何杰金氏病治疗的“中国模式”,挑战了当时世界通用标准,成为现在最普遍使用的临床治疗模式;他更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导师,总以最温暖、最亲切的姿势去引导、帮助、鼓励身边的学子。昔日的学生,今日大多已成长为全国各地肿瘤化疗领域的知名学者。

他就是国内化疗界“北孙南管”中的“南管”,管忠震。

在全国首开肿瘤化疗科

管忠震教授1949年进入岭南大学医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山二院工作,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从医不久,年轻的管忠震即以勤奋好学、活跃的思维受到大内科主任陈国桢教授的器重,后被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相中,调至中山肿瘤医院组建内科化疗组,成为中肿内科的创始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肿瘤化疗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国外的肿瘤内科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上世纪60年代,肿瘤治疗还很局限。管忠震告诉记者,当时化疗药物匮乏,当时主要的化疗药物是盐酸氮芥,它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可毒性很大,要治疗肿瘤就得把它注射进血管里,“当时的化疗病人是一边吊盐水,一边注射氮芥,尽可能地冲淡,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当时的患者,血管炎很严重。”

管忠震说,整个社会对肿瘤治疗很悲观,化疗在当时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极少数的几位医生开始涉足,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在全国首开先河成立专门的学组。十年的内科医生执业经验,管忠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时他已是血液内科的负责人。

在国内最早创建儿童肿瘤科

因亲眼目睹肿瘤患者的疾苦,管忠震苦苦探索治疗的方案。上世纪70年代,通过临床试验,他发现了三尖杉类植物生物碱中酯类生物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在国内首先报告阿霉素的临床应用经验,率先进行顺铂及长春花碱的临床研究,此后,又主持了十余种重要抗癌药物在我国的临床研究。面对生命刚刚开始即面临凋零厄运的不幸儿童,年近半百的他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归国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愈率提升到了70%,他在国内最早创建了儿童肿瘤科,在医院专门开辟了一个病区收肿瘤病儿。“儿童肿瘤患者,不治疗就没命了,治好了,他们还有一辈子。”管忠震说。

何杰金氏病患者减轻治疗痛苦

何杰金氏病,又被称为霍奇金淋巴瘤,这是一种淋巴系统的独特的恶性疾病,开始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是发生在青年人身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当时世界上治疗何杰金氏病,最出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其中卡帕兰教授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治疗模式影响了整个血液肿瘤界。

“他们认为如果放射线能够覆盖何杰金氏病肿瘤所在的区域的话,就有可能把它治愈。体表的淋巴结是可以摸得到的,但是在体内,尤其是腹腔中及腹膜后部里究竟有没有淋巴瘤结呢?”管忠震表示,1990年CT还没有广泛使用,按照他们的理念,为了查清楚何杰金氏病究竟侵犯了身体的哪些范围,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要剖腹探查,把肚子打开,把脾脏部切掉,探查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把肝脏做活检。管忠震认为这种诊断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为此,管忠震主张“不做探查,而以全身化疗治疗为主”。这样不仅可以简便疗程,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也可以减少了开腹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这一主张得到了德国科隆克伦大学肿瘤学Diehl教授的大力支持,其认为这是一个新的突破,鼓励管教授在他任主席的第19届国际癌症大会上作报告。

这是第一次,中国的肿瘤研究工作者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管忠震提出的何杰金氏病的“中国模式”,赢得全世界的掌声和认可。

把病人装进心里,至今仍走路上下班

上世纪60年代,管忠震教授编写了国内第一本普及肿瘤化学治疗基本知识的小册子,这本现在看来简单的小册子成为了那个知识极度匮乏时代里最珍贵的读本。20世纪80年代,他开设《癌症》杂志化疗专辑,为肿瘤化学治疗的交流开辟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

“1984年,是我到医院报到的第三天,管教授带着我们几位刚进医院的年轻人,去图书馆找出肿瘤学科的经典书——一本泛黄的英文原版《肿瘤化疗学》。他希望我们能好好学习。”管忠震教授的学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慧强教授表示,老师的一言一行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老师一个字一个字给他改,几十页纸改得密密麻麻。

如今的管忠震教授已87岁高龄,可他却依然牵挂着临床,每天7点钟准时起床,晚上11点前睡觉。每天走路上下班,吃得清淡而简单。

“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要负责,不需要太多言语,每天了解病人的情况,对症救治,是医生职责。”说起医患关系,管忠震教授严肃地说,“医生的责任很重,病人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必须把这份责任和信任装在心里,考虑周到,用最适合他的治疗办法,帮助病人解除疾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 陈亮